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學生習作時寫不下去的窘境和情節雷同的尷尬現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缺乏生活積累雖然是一個方面,但有時積累了生活經驗,作文也不一定能寫得好。本文以《西游記》前八回情節創作為例,就情節相生的誘因略陳管見,以期能夠解決學生習作中的困頓,達到絕處逢生或不同凡響的佳境。

一、《西游記》前八回的情節

《西游記》前八回大致有十個耳熟能詳的情節:石猴出世、美猴王、訪道求仙(包括七十二般變化、筋斗云)、金箍棒、了賬生死簿、弼馬溫、齊天大圣、大鬧天宮、小圣降大圣、火眼金睛。這十個情節環環相扣,但有主次之分,甄別一下,關乎整部作品走向的主要情節有四個,那就是孫悟空相繼擁有的七十二般變化、筋斗云、金箍棒、火眼金睛四大法寶,這是促成西天取經的必要條件,其余可看作次要情節,是為主要情節的生成而預設的。此外,還有一些容易被讀者忽略的,見于主、次情節之間的小細節,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讓主次情節的發生更具有邏輯性和真實性。

二、從石猴出世進行探討

石猴出世:石猴出世后不失猴性,整日與眾猴嬉鬧,一只無名無姓的猴子在瀑布飛泉邊說了一句話,“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石猴縱身跳入水中,探明源頭后跳出水外,眾猴即刻拜他為王。看似不經意的這句話就成了美猴王一節的誘因,情節自然過渡到了美猴王。

訪道求仙:話說孫悟空當了美猴王三百年,一直逍遙快活,一日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墮下淚來。眾猴慌忙羅拜道,大王何為煩惱?猴王道,“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嚴,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于是決定訪道求仙,學得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云。石猴出世、訪道求仙這兩個情節之間雖然沒有必然聯系,但為后面“了賬生死簿”埋下了伏筆。

小人物的一句話、主人公的一個想法無關宏旨,卻推導出更具典型意義的、驚心動魄的情節,不得不說小細節有著大作用了,這是我國古典小說常見的寫作手法。此外,我們從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也能看出小人物的作用。小說把狗咬人這個日常小事件放到集市的廣場這一特定場景中,引來眾多的小人物圍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看似無聊地討論卻嚴重地干擾了奧楚蔑洛夫對狗主人的研判。作者讓他變來變去,足足五次變臉,使一個活靈活現、趨炎附勢的沙俄警官形象躍然紙上。《變色龍》中小人物的話成了主要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他們,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就無法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現。有時小人物的一句話還能使情節在高潮階段戛然而止,如《皇帝的新裝》中赤身裸體的皇帝耀武揚威地行進在大街上時,一個天真的聲音“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沒穿呀”結束了這場鬧劇。皇帝狼狽收場,群眾如夢初醒,讀者面紅耳赤,還有比這句話更精妙的結尾嗎?

推動情節的發展除了上面小人物的一句話、主人公的一個想法,還可能是主人公的小事件、小物件。如在訪道求仙——金箍棒情節中有這樣一個小事件和小物件:猴性未改的悟空在人前賣弄,被菩提老祖逐出師門,可憐的悟空縱起筋斗云回到了花果山,正碰到混世魔王強占水簾洞,于是展開交鋒,結果悟空得到了混世魔王的一口刀。他說“夸我這口刀著實榔槺,不遂我意,奈何?”這一小事件和那口刀很重要,它是孫悟空獲得金箍棒的由頭,這句話也成了借回金箍棒的直接誘因。再比如了賬生死簿一節:整日高枕無憂,朝去暮回,無比快樂的悟空做了一個起承轉合的夢,夢里他登上森羅殿,勾了生死簿子,此節與上面一節又成了大鬧天宮的預設。后面的弼馬溫、齊天大圣、大鬧天宮都是借助小細節在發展。這些小細節來自主人公自身或之外,簡稱內因和外因,它們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寫作過程中,當學生無從下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鑒《西游記》這種讓局外人推動情節的寫作手法。其實,現實莫不如此。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是以一場大雨為導火索的。司馬遷在《史記》里用“會天大雨”四個字說明了此事,這是外因起作用的結果。這種構思方法在劇作中也得到很好地運用,如黃宏、邵峰、沙溢主演的小品《荊軻刺秦》由一件黃衫推動故事情節,作品還因為這件黃衫生成了喜劇包袱,令觀眾為之捧腹。

小細節在文中占的筆墨不多,微不足道,但能推動大情節。閱讀時,學生要注意捕捉這些小細節,作文寫不下去時,別忘了——小細節推動大情節。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第一中學分校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