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代漢語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課程,是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必修課。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是文字和文化優先,而對于文本的理解稍顯吃力,這不僅有時代的關系,也和大學生所接觸的語境有關,因此情境教學法依然可以作為提高古代漢語語境的一個具體教授方式。本文從內容的調整和實踐活動的組織方式出發去體會古代漢語教學效果,助力“金課”建設。

[關鍵詞] 古代漢語 教學 語境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傳統是根,價值是魂,語言文字又是基礎,而古代漢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古代漢語學習的現狀

古代漢語在高職院校中的授課面臨很大挑戰,特別是大一,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或者在基本閱讀方面仍顯吃力,更別說具體的詞匯、語法和句類的理解。雖然有高中的學習成果作為依托,但是由于古代漢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不高,對于古代漢語中的字詞理解和文本解讀依然停留在直接翻譯的階段,上下文的理解有失偏頗,因此往往容易造成望文生義的感覺,學起來吃力。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字詞的學習是基礎,但是如果沒有語境的襯托,對于詞語的解讀過于單一,進而影響到對整個文本意思的正確理解。

傳統的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古書閱讀能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一套基本方法。如:誦讀環節,逐步熟悉古代文章,感知古代語言;疏通字詞,幫助學生理解古文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進行寫作訓練,提高學生學習運用古文的水平。這種教育方式可以說是從經驗學習到收獲的過程,使學習古代文獻典籍成為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受教育者只有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累,最終才會具備閱讀古籍、撰寫文言文的能力。文字依然是基礎,所以在學的過程中,對于文字的把握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更能體會到文字的魅力,并且提高現代漢語應用能力。為了拉近學生和古代漢語的距離感,提高閱讀和理解能力,情境教學法更能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這中間學生會有朗誦、肢體動作、音樂欣賞等環節,讓學生更能體會到作品中人物的形、體、貌等特征,讓學生自己來體會這樣的過程,同時,學生還可以進行創作性的活動,激發學習主動性。

源頭活水——選文的學習

教師可以提前選取《左傳》《國語》等具有思辨色彩的文本,比如《齊桓公伐楚》《觸龍說趙太后》等具有情境的一些文段,學生先通過自主的學習,掌握大概的故事情節。例如這一段文字: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學生確定角色分工、角色扮演、收集資料、負責講解等任務,通過具體分工完成這段文字,完成后的結果是: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在內容上,學生從斷句入手,初步鍛煉閱讀文言的語感。學生從故事的角度入手,激發學習熱情、鍛煉思維能力。不僅是說,還要演,比如人物有誰,討論什么事情,最后結果怎么樣,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等問題,構成很短的場景劇,其他組的同學進行點評,看看每個人物的表現如何,并對點評的同學適當給出平時分。以此類推,像《鞌之戰》《陳涉起義》《淝水之戰》等文本皆可以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知識背景的講解,既可以激發學生動力,也能提高他們的講解和認知能力。

細枝末節——理解字詞

詞匯是古代漢語學習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是使用功能最弱的部分,如“入而徐趨”,是怎么樣的狀態?又比如《夸父逐日》中“夸父與日逐走,入日”和“歲惡不入,請賣爵子”中的“入”,都有進入的意思,但是仔細辨別,第一個是進入(大殿)后又快步行走,幾乎接近小跑,而入日,則結合上句(和太陽比賽),跑到了太陽落下的地方,意為進入某一個團體或者一個時間段,最后一個應該理解為收成不好沒辦法(繳納賦稅)導致賣兒賣女的情況發生。結合語言文字的演變,入就是收存物品或者加蓋封存。可以得知上古時期,每一個語言文字都是代表一定的意思,而后來慢慢延伸成了抽象的概念,這是古今異義的現象。又如《周禮·地官·媒氏》中“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和《史記·項羽本紀》中“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簡單比較,進一步體會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理解,有助于更加準確掌握現代漢語的表述方法,那么古代漢語在今天又有“量入為出”“深入淺出”“絲絲入扣”等詞的出現,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釋,也是古代語言文化的一種繼承。

當然,這個環節由學生進行完成,培養查字典的好習慣,理解字詞義的變化,進一步讓學生聯想在現代的跑步過程中,形容“跑”的詞,學生就會聯想到慢跑、小跑、奔跑之類的,那么在古代漢語中,在不同的情況下形容跑有趨、行、走、馳等,讓學生去理解記憶。結合當下,課堂上也可以提問,“走馬觀花”“不脛而走”“飛沙走石”之類的成語的意思,如果用現在的意思去理解,不僅說起來復雜,運用起來也容易偏頗,所以結合具體語境,通過具體的成語接龍等活動豐富課堂,讓學生認識到傳統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從斷句的角度出發,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大體上沒有什么差別,只不過古人的表述方式有點不同,這也就造成了句式包括詞類的一些變化,但還是有章可循的,通過學生的講述,我們可以得知類似“也”“矣”“耳”等判斷詞或者語氣詞可以作為斷句的標志,再結合上下文的理解,通過主謂賓的理解來達到對文本的深層次解讀。比如《項羽本紀》中“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一句,學生結合最熟悉的項羽進行斷句練習,可以得出“五年(時間)(項羽)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可以鞏固一下古代漢語的結構和現代漢語的聯系。

教師可以在這個環節中對于古代漢語進行翻轉練習,即用現代的語言去領會古代語言的用法,比如“這件事情我已經聽說三次了”可以換成“吾聞之三矣”,“將東西放到座位上去”可以換成“置之其坐”,“我離開家鄉已經很久了”可以換成“去之遠矣”或者“吾去鄉而適之,久矣”,這樣充分利用現代漢語這個學生所熟悉的手段,縮短學生與古代漢語的距離感。

課后的鞏固和提升

古代漢語的學習重在語感的練習,在練習中對詞類進行深入剖析,在課后對經典文選進行講解和翻譯,以“信、達、雅”的標準要求自己,可改編成不同的文學樣式。文史不分家,古已有之。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在古代漢語的教學中可讓學生來進行實踐活動的設計,并且制作相關的視頻,使故事更加有趣,提高學生互動的積極性,且進行展示,教師最后進行綜合點評。

古代漢語閱讀的提升需要不斷練習和細細品味,如《過秦論》中“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又或者《左傳》中“豕人立而啼”,不僅有對句子成分的理解還有詞類的活用,包括這些描寫的成分很像我們現代漢語中比喻的手法,所以也可以看到古代漢語在書寫過程中也很注重修辭的使用。在課件的制作上,教師可以提前要求學生在課件的頁面上進行美化,包括字體的運用,以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也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課堂活動中,不管從技術層面還是從內容上都有充分展示的可能。

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否有效提高學生古書閱讀的能力,一般要取決于三個基本要素,即古代漢語語感的培養、古代語言規律的認知和古代文史知識的掌握,而這些知識點又不能單個去梳理,線上線下只能放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煥發出文字的活力。因此,本文重在以情境授課為主導的方式下,倡導學生積極參與,由學到悟到創,符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照顧到更多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他們自我體驗、自我反思、自我認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歸屬感、自信心以及創新意識,讓古代漢語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房日亮.古代漢語教學應充分聯系現代漢語教學[J].科教論壇,2019(11).

[2]張麗霞.素質教育前提下的古代漢語教學初探[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9(6).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