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名著是中學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它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本文以初中教材《簡·愛》一課為例,簡要談一下筆者對名著閱讀教學方法的一些探索。

一、精心設計導讀課

設計導讀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欲望,筆者在《簡·愛》的導讀課中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目錄切入猜讀法

1.請學生根據目錄猜一猜男主人公是誰,并說明理由。

2.請學生找出目錄中出現的地名,說一說這些地點對應的是簡·愛的哪個人生階段。

3.從目錄中大家看出愛情占了本書近三分之二的篇幅,由篇幅推斷這場愛情應該是一波三折的,請你猜測一下男女主人公會經歷哪些坎坷?在下一階段的閱讀中對照原著,看一看自己猜對了多少內容。

(二)精彩片段品賞法

教師可以選擇第二十三章《風暴驟起》一段,讓學生分角色模仿朗讀,在朗讀過程中了解小說的情節,了解人物個性,通過豐富的情節進一步了解簡·愛鮮活全面的形象。

(三)知人論世法

1.向學生介紹《簡·愛》創作的社會背景:十九世紀的英國還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婦女的地位并沒有隨著資產階級民主改革得到改善,女性寫小說是不被認可的。因此,作者發表時署名為科勒貝爾,采用男性化名。

2.向學生介紹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資料,以及這本書在歐美的影響。

小說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了解小說的創作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簡·愛》的思想內容和深刻內涵。

二、分階段設計作業

名著閱讀教學講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通常教師會分階段設定相應的閱讀任務。這樣既能夠掌握閱讀學生的情況,又能夠引導學生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完成閱讀,十分符合初中生的閱讀規律和學情。

(一)通讀

通讀即讀完整本書,總體了解“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其中“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這兩點非常重要。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概括每個章節的人物關系、情節結構、內部邏輯,并對零散的內容進行分類、整合。

(二)深讀

在這個階段,要求學生對文章的情節有深刻的認識,對名著所表現的精神價值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在深讀過程中,閱讀效果最佳的當屬專題探究了。比如,根據《簡·愛》的內容及學情,師生共同確定探究主題:1.探究簡·愛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特點,為她寫一篇評傳;2.圍繞簡·愛與圣約翰和羅切斯特的故事,以及簡·愛的愛情選擇,探究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自選角度,寫一篇講演稿。在深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整合梳理、比較細節、查閱資料、修正觀點、模擬答辯等過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素養。

(三)展示

展示是一個分享見解、總結閱讀經驗的過程。深讀完成后,教師可要求學生集中展示閱讀成果,如思維導圖、小論文、演講等。這些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文學習能力。

三、巧妙選用閱讀法

(一)比讀策略

《簡·愛》有很多翻譯版本。例如,簡·愛以為羅切斯特先生要娶英格拉姆小姐時的那一段經典獨白,祝慶英和黃源深翻譯的語言就不同,祝慶英版本的語言更加簡潔有力,多用短詞句,語氣急促,多為口語。而黃源深版本是四字短語連用,對仗工整,使用了修辭,富有文采和氣勢。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這兩個版本的語言雖不同,但都非常符合當時的情境,均能體現主人公的心情,只是角度有異。

(二)跨界閱讀

教師在跨界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播放1996年經典版的電影《簡·愛》,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閱讀,既可以使學生形象地感知名著的魅力,加深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原著與電影的不同之處,推動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三)“讀、寫”結合

1.寫概要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人物—地點—事件”的格式概括文章內容,通過概括不僅能夠鞏固學生的閱讀效果,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評批注

批注,是部編版教材極為看重的閱讀方法,它直入文本,是閱讀者感悟的記錄,體現了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

3.小論文

以《簡·愛》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論文為例,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堂討論簡·愛的性格,確定關鍵詞為“勇于反抗”,以“簡·愛具有勇于反抗的精神”為觀點進行論述。其次,以簡·愛在蓋茨黑德的童年時代為例,找出能體現她反抗精神的言行,這是找論據的過程。最后,羅列出能表現簡·愛反抗精神的事例,在前面加上觀點句,在結尾強調觀點,這樣就是比較完整的論述性小論文了。

總之,學生學會了以上閱讀方法,并能夠將其靈活運用于其他名著閱讀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能夠推進名著閱讀課程的發展。

作者單位  浙江省湖州市舊館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