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教讀+自讀+課外閱讀” 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讀《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有感
作者:駱向暉
發布時間:2021-10-19 15:24: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溫先生在《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中用很大章節來論述語文教學,對這部分內容我作了深入研讀,試圖通過這些文章來領會溫先生語文教育的真諦,特別是在了解了語文教材的編寫的體例、特點之后,必然要回歸到語文課堂教學的真操實練中。我談談自己的收獲。
一、在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要求中,“讀”占據第一位
溫先生說“讀說聽寫”,“讀”是最重要的,關乎學生在成長中甚至步入社會以后繼續學習和接受熏陶的能力。因此他倡導開展“海量閱讀”,提倡大量的課外閱讀。容許有很多書可以“連滾帶爬”地讀,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培養持久的閱讀興趣。這個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就是,構建起“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而教讀也就是精讀,自讀也就是略讀,課外閱讀則是整本書閱讀。閱讀教學中長期以來以精讀、教師講讀為主,部編版教材引入略讀課文單元,就是引導在精讀之余,放手讓學生去自主閱讀。不能全是老師牽著走,要讓學生自己去試試水。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開展略讀教學,是在教師完成閱讀方法示范、閱讀步驟之后,對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的遷移、能力的檢驗。從精讀到略讀,從單篇閱讀到整本書的閱讀,構建起了完善的閱讀體系,也是真正幫助孩子們會讀書、讀好書,讓閱讀成為一生的習慣的培養。那么如何作好略讀教學呢?我想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充分理解為什么要進行“略讀”教學
精讀課中精講精練為主的教學方式,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興趣和讀書的興趣。學生被教師程式化的教學設計牽著鼻子走,很難有自己的閱讀感受,很難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這也是造成很多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的原因,學生們不喜歡語文課,不喜歡閱讀,課后的自覺讀書就無從談起。而略讀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解決這個問題,放手讓學生們去讀書,實踐讀書的方法,體驗讀書的樂趣,從而走上自覺的“海量閱讀”之路,使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發自內心的需要。
(二) 如何進行略讀指導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略讀教學單位,就是專門引導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略讀方法,為開展自主閱讀、整本書閱讀打下基礎。我想要落實好本單元的目標,要作好以下幾點:
1.必要的略讀方法指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語文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方法的指導。略讀教學單位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在單元教學中貫穿默讀、跳讀、掃讀等方法的指導。《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閱讀方法中很重要的就是學會抓住段首句,快讀提取文章信息;對文章重點句子進行深入閱讀,如“雙重的悲哀”“深重的苦心”等詞句所在的段落,把握人物形象。既有略讀,也有細讀,結合起來很快就能掌握葉圣陶先生的幾件事,以及他在待人、作文方面的風格。還有本文“寫話”風格的主張和葉先生倡導的簡明、通俗、質樸的文風暗暗契合。我在聽課的過程中,本單元教學就看教師如何落實略讀方法指導,也是看教師是否深入研讀課標、教材,在教學之前做到教學目標清楚、明晰。否則再精彩的課堂也沒有用。
2.設計不同的教學程序,突出每課的特點和學習重點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修身正己”,選取了散文、小說、議論文和文言文多體裁的文章,來指導學生學習略讀。那么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確定不同的閱讀重點,教師略加指導,放手讓學生去讀、去體會,才是正確的教學姿態。同時,要注意處理好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自主獲取信息,查找問題,再進行重點詞句賞析、感悟,精彩之處細細品讀,就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單元的教學。
3.采用“1+X”方法,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結構
“1”即教材中的課文,“X”可以是同作者的文章,也可以是同類型、同話題的文章引入,也可是教材中、單元中課文的重新整合或若干篇課外閱讀文章。學生通過學習一篇課文,可以快速學習更多文章,擴大閱讀的范圍和視野,對領會教材文章內容起到深化作用。學習《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時,可以讓學生讀葉圣陶先生的一些文學作品或關于略讀的論述,也可以讀張中行其他寫人記事的散文,深化對作品主人公及作者的認識,豐富課外閱讀。有的老師也將此文與《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進行對比閱讀,推薦學生閱讀《負暄瑣話》中自己喜歡的篇目,也是非常好的。
通過教材中文章的精讀教學、略讀教學,最終走向整本書閱讀,這是目前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最佳的路徑。至于整本書閱讀,沒有那么多的技巧,學生已經通過教學掌握了必要的方法,讀整本書只是正常的應用而已。教師主要在“導”,即引導學生讀哪些書,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即可。核心在于放手讓學生靜靜地讀書,不宜過多干預,不要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地讀書。
4.以有限的講讀引導學生走向無限的閱讀空間
閱讀教學最終在于讓學生們從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拓展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激活已學課文的教學價值,給予學生更為自主的閱讀空間,逐步向個體閱讀和自由閱讀過渡,促進學生個性的真正發展。溫先生說:“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于牽住牛鼻子。”這個“牛鼻子”就是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多讀書。所以,廣大語文教師要以有限的講讀引導學生走向無限的閱讀空間。
二、還原孩子們的語文生活,給他們自由閱讀的空間
在中小學階段,讀書是獲取精神和智力成長的主要營養源。注重閱讀,將為學生的一生打好基色,如果學生們能在這個階段建立起閱讀興趣,將會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受益一生。所以溫先生說:“閱讀是種生活方式,無論教科書,還是閑書,如果學生沒有喜歡上讀書,沒有學會怎么讀書,對未來終身學習的能力都是有所損害的。” 網絡時代信息充斥,但這種閱讀浮光掠影,思維碎片化、淺層化,學生過多接觸畫面和音響,反而會忽視文字,文字的感覺、語感的形成會受到很大干擾,也會造成思維能力的弱化。
還有一種,我們常常會強制學生讀一些書,目的性太強的閱讀,學生沒有興趣,就失去了該有的閱讀空間。不如放手讓學生們選擇一些適合其年齡段、個人有興趣的書來讀。至于經典不是不讀,而是慢慢讀,不能求全責備。我非常認同溫先生說的“尊重學生的語文生活”,讀一些閑書又何妨,課外閑書的閱讀交流、寫博客、QQ聊天等,都關系到學生語文能力成長和語文興趣、閱讀習慣的養成。因此,盡可能地在語文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讓學生有選擇,有自由度,給予尊重和必要的關照,那學生讀書的興趣、讀書的習慣還用愁嗎?
三、教師以身作則,讓閱讀成為良性的生活方式
教師要讀書,語文教師更要以身作則帶頭讀書。我非常認同溫先生提出的“讀寫能力培養是一種思維訓練,也是習慣、品位和優雅的行為方式的學習”。寫作是鍛煉大腦的最好的方法,能使大腦更清晰、更有深度、更有創意。魯迅作品為什么一直要讀,就在于他作品的批判性和自己獨立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和不隨波逐流。教師不讀理論性書籍,只是拼湊教學設計,缺乏對教材整體的認知和自己的教學主張,是很難把語文課上好,也很難提高自己的學養,很難成為名師的。提高學養,還得靠讀書。主動做研究型的教師,就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敏感,拓寬視野,不斷更新知識。“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要留有精神的自留地。”我會一直按照這樣的要求來提醒自己,時時保持專業的敏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堅持閱讀,讀語文教學典籍,讀專業雜志,修煉內心與專業,走上研究型的教育者之路。
作者單位 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