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在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實踐研究
作者:賈 妍
發布時間:2021-10-19 10:47:0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大學期間是大學生立學、立志、立德的重要階段,思政教育對引導新時代大學生排除各種負面干擾因素、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高校思政教育實踐為主線,研究分析了當下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了基于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思政教育理念,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融入了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要求,并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討論分析了特殊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為全面構建大學生核心素養提供建議和思路。
[關鍵詞] 大學生核心素養 課程思政 三全育人
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棟梁,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在扎實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學會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國家和社會當前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大學生核心素養是指其必須具備適應自身存在和社會發展所要求的品格與能力。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思政教育,通過思政教育使大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進而知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其畢業后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的。然而在信息社會,信息傳播異常便捷,多元文化盛行,一些有毒思想不斷沖擊大學生,少數大學生因此迷失了方向。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思想容易波動,他們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可能會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使他們出現不同程度地動搖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等,最終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嚴重時可能會導致他們損害國家利益和干擾社會進步。大學生高度的社會關注度和社會責任感對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網絡時代對大學生適時進行思政教育,增強大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讓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深入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既是對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關鍵所在,也是關系我們的教育事業“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的關鍵所在。
高校思政教育現狀分析
高校不僅是大學生意識形態養成的營養圣地,也是多種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的場所,同時還是各種社會思潮交鋒較量之地,各種信息的融合和擴散之地。種類繁多的信息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因此,各高校有義務和責任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但反觀現實,不難發現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思政課程重視度不強
高校開設的思政類課程是面向所有學生普及思政教育的主要平臺,但由于這類課程不易出“成果”和難發高質量論文,普遍得不到高校主管部門的重視。據調查,很多高校的思政類課程都是合班上課,一般兩個班合上(100人左右),有的4個班合上(200人左右),更有甚者500人左右合班上,教室一次能容納多少人,就合多少個自然班,這樣講座似的課堂如何保證教學效果?另外一種表現就是縮減課時,比如從30學時縮減至24學時,甚至12學時。講座模式及濃縮的課時使思政教育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2.課程思政化落實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所有課程都要結合其特點,引入思政教育內容,堅持課程思政化是對所有授課教師的要求,但是絕大多數高校沒有進行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引導和示范,在課程考評、教學質量評價、教改項目申請及過程評定中沒有考慮思政考核因素,課程思政化完全依靠教師的自覺性,做了沒有什么表揚,不做也沒有什么損失。因此,課程思政化雖然呼聲很高,但一直落不到實處。在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過程中,課程思政化沒有發揮應有的引領作用,因而三全育人、五德并舉構建新時代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宏偉育人工程仍然任重而道遠。
3.思政教育內容陳舊且形式單一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就是課堂,思政課程教授的內容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辯證唯物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及習近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內容,這些內容理論性都比較強,距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因此,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普遍反饋就是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之下使大學生輕視個人思想政治修養的提升,從而阻礙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導致高校思政教育逐漸被邊緣化。
思政教育在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的應用
2018年北京師范大學公布的大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報告顯示,大學生核心素養可歸納為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我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三個方面六個基本點。
社會屬性是人的基本屬性,社會參與重在強調大學生要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必須遵守社會道德準則,履行法律賦予的責任與義務,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在發展自我的同時,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思政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的民族國家認同感、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塑造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的重要渠道,基于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實踐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在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同時,完善大學生核心素養塑造的全過程。
1.立德樹人,落實課程思政及三全育人理念,細化考核及鼓勵機制
首先,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高校要重視思政教育工作,有具體舉措,從師資、科研及資金支持等方面保證思政教育的廣泛開展。思政課程教學團隊從教學大綱建設、教學方法設計和典型案例總結等方面入手,更新教學內容,細化教學過程設計,通過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等渠道,保證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其次,堅持課程思政,鼓勵所有教師結合各自學科特點適時適當地引入思政內容,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教學實踐之中。具體策略有在課程評價中引入思政考核內容,聽課評價標準中明確列出課程思政評分比重及要求,各級各類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項目設立專門的課程思政考核要求,推先評優中優先考慮思想政治過關、課程思政成效顯著的集體及個人。
三全育人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再認識、再提高和再深化。通過思政教育來塑造大學生核心素養是需要全體教職員工及后勤服務等人員的參與的,一定要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對于在三全育人方面表現優異的集體和個人應及時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并結合學校具體情況不斷完善激勵機制,細化激勵等級,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思政教育貫穿于高校教育及服務等各項工作之中,全面落實思政教育任務,德智體美勞五德并舉合力打造新型大學生核心素養。
2.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充實思政教育內容,豐富思政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最終是要服務于社會實踐的。針對目前思政教育內容陳舊、教育形式單一,主要依賴課堂灌輸和說教、實踐指導性較差等現狀,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從以下方面入手改善和提高。
(1)積極實踐多元混合教學,豐富思政課堂教學方法
傳統思政課程的滿堂灌是導致大學生厭倦和反感該課程的主要原因。信息時代,“互聯網+”教育模式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曙光。思政課程可以線上教學與線下討論相結合,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混合教學方法,通過任務設置及教學活動安排變教師主動教為學生主動學,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轉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對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效果有巨大幫助。
(2)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活動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報告會、辯論賽和各種形式的第二課堂在大學生核心素養塑造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正式課堂教學相比,第二課堂具有靈活性、自發性和主動性的特點,是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要平臺。在社團活動中引入思政教育內容,定期舉行與思政相關的主題活動,如邀請社會知名人士進校作專題講座,提升大學生的思政高度。結合時事或校園實例擬定討論主題,組織辯論賽活動,把抽象的思政內容具體化,引導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消化思政教育的內涵。加強對學生會及各類大學生社團活動的監管力度,避免一些商業化、低俗化的內容進入校園,防止其影響思政教育的質量,這同時也是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
(3)聚焦熱點時事,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他們的使命擔當
思政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傳播和教育,它更加強調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教育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強化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擔當。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政治敏感度和社會責任意識,聚焦熱點時事,正確引導和分析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這不僅可以極大地激發大學生的思政學習熱情,潛移默化地使他們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還可以鼓舞他們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更好地擔負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3.將疫情防控實踐融入思政教育,使大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的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身心和生活帶來了諸多影響,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們失去了很多:財富、健康等,但是我們也收獲了很多:博愛、責任、奉獻、團結、自信……結合思政教育在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思政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
(1)疫情防控過程中涌現的英雄人物和事跡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鮮活的案例和素材
新冠肺炎疫情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全國各地積極抽調醫療隊增援湖北,這展示出了中國的成長和民族的團結,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和精忠報國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短時間內建設好并投入使用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這些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鮮活內容,并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通過這些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大愛精神和責任意識,強化他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堅定他們的文化自信,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度。
(2)突出責任教育,培育大學生的使命擔當與紀律自覺
通過此次疫情防控實踐我們發現,敢于擔當、勇于奉獻、嚴于律己才是大學生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應結合社會發展,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理想之中,敢于擔當歷史使命,勇于奉獻,實現個人目標和國家計劃的統一。同時,在疫情防控期間要積極響應各級號召,自覺遵守疫情防控要求,這也是大學生責任意識與使命擔當的一種體現,是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之一。
(3)增強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和心理韌性
身心健康是大學生核心素養中自我發展部分的重要內容。疫情防控期間,身心健康是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客觀地看待病毒的傳染性,用正確的方式防控病毒的傳播,同時還要提升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提高他們面對挫折、創傷和威脅等情境時的心理適應能力。疫情期間的思政教育是對大學生身心兩方面的雙重鍛煉,會在其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
結 語
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及課程思政等都顯示出了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思政教育在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多角度和立體式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涌現出的事例更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好材料,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塑造大學生的核心素養,使他們牢記使命,勇于擔當,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徐佳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育策略[J].德育教育,2019:20-27.
[2]林崇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人[J].中國教育學刊,2016,(6):1-2.
[3]譚海萍,李子建,邱德峰.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學生學習與核心素養展望與挑戰[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9(7):15-20.
[4]鄭琳琳.多元社會思潮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研究[J].教育探索,2019(2):130-133.
[5]劉紫春,付海蓮,許亞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重點的思考.[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219/c40531-31594999.html,2020-2-16/2020-3-26.
作者單位: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