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對策研究
作者:劉光林
發布時間:2021-10-19 10:08:2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互聯網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帶來資源和平臺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高校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愛國主義的新任務、新要求,用好互聯網這個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方式,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完善機制、創新方式、打造載體、深化實踐中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師生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
[關鍵詞] 互聯網 愛國主義教育 對策研究
課題:本文系2020年西安市社科規劃基金課題“互聯網時代西安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課題編號:ZX29);2019年陜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應急機制研究” (課題編號:Sz314);2018年陜西省學校共青團研究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與指導意義研究”(課題編號:SXGQT2018ZDA02)階段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就加強愛國主義作過重要論述,指出 “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地方。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還同時強調,“互聯網已經成為今天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我們在這個戰場上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互聯網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平臺載體,拓展了教育資源,擴大了傳播影響,但同時也使學生面臨著西方意識形態滲透、虛無黨的歷史、消解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嚴峻挑戰。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占領網絡主陣地,在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主義成為學生心中的堅定信念和精神力量。
互聯網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1.歷史要求
愛國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被認為是一種高貴的情感。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縱觀中國近代史,愛國主義始終貫穿于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中,展現出熠熠生輝的精神力量。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動力,必須把愛國主義作為“傳家寶”守好用好,把愛國主義深深植根于心中,用愛國主義促進民族團結統一,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轉化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自覺行動。
2.時代要求
當今世界,互聯網以其快捷性、開放性、交互性、放大性、無序性等特點,深刻地影響著高校師生的思想認識、求知途徑、價值觀念和道德判斷,日漸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和主陣地。截止到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其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6.9%,約2.43億人,幾乎涵蓋了所有青少年學生。其中青年學生是所有網民中思想最活躍、個性最強的群體,處于價值觀形成期和確立期,極容易被互聯網中的錯誤思想和觀點所影響迷惑。加強對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既是國家網絡主權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3.使命要求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鮮明指向。教育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和反對派,更不是掘墓人。高校立德樹人,立的是社會主義的德,樹的是社會主義的人,愛國主義教育也是高校育人應有之義。要引導廣大師生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深入認識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密不可分,增強對黨和國家的思想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愛國主義的堅守者、傳播者、踐行者。
互聯網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緊急性
1.網絡意識形態斗爭激烈
高校一直是西方敵對勢力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西方敵對勢力千方百計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對師生開展“西化”“分化”,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毫不掩飾地說:“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中國向中國人民交上“合格答卷”、為世界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貢獻,但一些西方國家和媒體置事實于不顧,逆歷史潮流而動,將病毒標簽化,對中國污名化,在互聯網上炮制出“中國源頭論”“中國耽誤論”“中國道歉論”“中國賠償論”等一系列無視科學常識、違背人類良知的言論。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敵對勢力借疫情污名化中國,其本質還是意識形態的斗爭,現在意識形態的斗爭已經由“隔空喊話”演變到“短兵相接”了。
2.愛國主義教育刻不容緩
當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近期一些留學生在網絡上發表不當言論等,這些雖為個例和少數,但也折射出一些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沒有入腦入心、工作不到位等問題。這些事件的發生,讓親者痛、仇者快,傷害了國家感情,也有損學校的聲譽,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敲響了警鐘。信息網絡時代教師、課本和課堂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來源,互聯網更多地成為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平臺和渠道,一些高校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互聯網上一些錯誤言論沒有被及時正本清源,導致一些學生錯誤言行的出現。
3.供需矛盾倒逼教育改革
中國青年學生歷來有愛國的傳統,當前青年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愛國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的回信中指出,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供需矛盾:青年學生對高質量的愛國主義教育需求和學校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學生需要既有高度又有溫度,既有親和力又有針對性,既有理論講述又有生動案例的愛國主義教育,但一些高校對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規律缺乏研究,思想教育、理論宣傳、話題設置、方式手段比較陳舊,還不能完全適應互聯網時代教育工作的要求,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還不夠強,存在“自說自聽、自演自看”等問題。
互聯網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
1.完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領導機制
完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領導機制,把愛國主義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強化頂層設計和工作規劃,建立黨委會研究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愛國主義教育聯席會議、定期聽取進展等制度,加強工作指導和溝通協調,健全黨委領導、齊抓共管、競相參與、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完善責任機制,壓緊壓實各級黨組織主體責任,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和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健全愛國主義教育動向研究、思想研判、追責問責機制,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完善考核機制,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黨的建設工作考核、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黨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和領導班子研判的重要內容,綜合運用“日常檢、定期巡、年終評”的方式開展檢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落實落地、有力有效。
2.推動愛國主義全面融入教育教學
貫徹落實好教育部《教育系統關于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工作方案》要求,深入開展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廣泛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引導師生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創新教育方式,堅持愛國主義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相統一,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堅持課堂教育和網絡教育并重,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用“抗疫”中的先進典型、感人故事、偉大精神等鮮活素材充實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以理論研究、課程轉化、引領示范、人文關懷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愛國主義深植于每一個師生的心里。
3.構建高校愛國主義網絡傳播矩陣
用好網絡傳播平臺,推進網絡愛國主義宣傳理念、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的創新,提高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議題設置、思想引導、輿情處置等,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大道理”轉換成“小故事”, 把“大主題”切換成“小場景”,變“大水漫灌”為“微量滲透”,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性、感染性和有效性。打造網絡傳播矩陣,統籌校報、新聞網、微博微信、多媒體終端等各種資源,貫通學校、部門、學院、教師、學生自媒體、多媒體,集團合作、協調配合、信息聯動,拓展主流思想、主流價值、主流聲音的覆蓋面、影響力。加強網絡陣地管理,堅決與錯誤言論作斗爭,在清除有害信息的同時,及時發布權威信息,釋疑解惑,提高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能力,杜絕“低級紅”“高級黑”的現象。
4.打造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體系
注重實踐育人,通過開展“與信仰對話”“紅色之旅”“青春告白祖國”等愛國主義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深刻認識中國特色、時代責任,在擔當使命中增強自身的愛國情懷。注重文化育人,通過舉辦先進人物報告、知識競賽,開展愛國主義黨日、團日、“三會一課”、主題班會等活動,營造自覺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濃厚氛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高校要用好各類平臺,組織學生到校內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強化課堂教育、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一體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探索建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共享、結對共建機制,推動形成人員互通、資源共享、活動共謀的工作格局,全方位、立體式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引導青年學生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9-1-19(1).
[2]《習近平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現狀統計報告[R].2020-4-28.
[4]習近平回信勉勵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 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N].人民日報,2020-03-17(1).
[5]包麗穎.高校要上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大課[N].光明日報,2019-12-31(15).
[6]劉光林,劉德安.打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主動仗[J].中國高等教育,2019(24).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