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師的道德想象力及培育
作者:?劉 嘉
發布時間:2021-10-19 09:50:0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道德想象力是個體運用想象力理解自我、他人與情境,對所面對的道德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進行道德判斷的一種能力。教師具備豐富的道德想象力是新時期實現學科德育的目的和要求,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科教師的德育能力,還有助于提高教師的道德意識。學科教師道德想象力的培育應著力于豐富道德情感、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建立高效的教師互助交流平臺。
[關鍵詞]學科教師 學科德育 道德想象力 培育
學科德育的現實困境
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由此開始,關于“學科德育”的討論和研究逐漸增多。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其中提出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八大理念,將“以德為先”列為首位,更加體現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學科德育對提高德育的效能以及達成德育的使命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實踐中學科德育目前遭遇了不少難題,例如“學科教學通常都傾向于知識教育……失去了對道德教育的關注”“學科教師奉行一種狹隘的工作意識,刻意設計千篇一律的德育環節,以獨白、高壓或控制的方式生硬植入”。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中蘊含的道德教育素材的領悟和課堂中對道德教育機緣的把握,這可能與缺乏道德想象力有關。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道德想象力”,他認為想象力可以促使人思考道德生活情境中的各種可能性,可以幫助個體做出最恰當的道德判斷,因此想象力對善良的產生具有促進作用。杜威的道德想象模式是道德想象力理論基礎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國內學者從多角度研究了道德想象力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高德勝將道德想象力定義為個體運用想象力理解自我、他人與情境,對所面對的道德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進行道德判斷的一種能力。筆者認為道德想象力是帶有道德意義與道德功能的想象力,是一種特殊的想象力。國內一些學者將道德想象力視為一種新的德育方法,認為道德想象力的缺乏是造成當下社會普遍性的道德冷漠和道德焦慮的原因之一。在培育、了解道德想象力的概念之外,還需要理清其特點,楊慧民將道德想象力的特點概括為先天性、自明性、親身性、當下性,高德勝認為道德想象力具有情感性和認知性。
學科教師道德想象力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學科教師應該具有道德想象的能力,是新時期各學科教師更好地實現“育人”這一目的的要求。道德想象力幫助學科教師對學科內蘊含的德育資源寶藏進行挖掘,使教師能夠靈活地將德育內容與學科教學活動聯系在一起。這不僅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學科德育教學方式,還對增進師生間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提供幫助。教師通過道德想象力可以體會到學生的思想、感情和境況,提升學科德育的實效性,并且為學生培育道德想象力提供強有力的道德教育保障。
1.道德想象力是教師發掘學科德育內容的重要工具
在國家提倡“立德樹人”教育原則的背景下,教師也認識到自己肩負“育人”的重要使命。但是,即使自身有實現這一目標的愿望,許多教師并不十分了解該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檀傳寶認為,因為德育這一必要內容的缺損,我國道德教育教學專業化等概念成為了一個尚未完成的殘缺概念,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教師基本沒有學習過如何做德育,在繼續教育過程中對德育的學習也是偶然和不系統的。培育學科教師的道德想象力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現在,培育未來教師的德育能力這一觀念在師范教育培育過程中逐漸被普及和重視,接受了相對專業的德育能力學習的師范學生走向崗位并發揮作用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學科德育的推進刻不容緩。相比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學科教師沒有單獨專門的課本規劃道德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進度,只能依靠自己主動去挖掘學科內可以結合道德教育的資源和內容。這是一個需要想象力的過程,但是這里指的不是普通的想象,而是道德的想象力。脫離了道德想象力的學科德育會變成專門化、知識化的德育,無法將學科德育的間接性和隱蔽性發揮出來。學科課程的內容包含了國家意志和社會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每門課程都包含有相應的道德內涵。通過課程,學生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能,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相應的精神氣質。學科德育以學科教師為主體,因此教師需要依靠道德想象力發掘專業課中蘊含的德育寶藏。
2.學科教師道德想象力幫助提升學科教師德育能力
目前,學校中除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思想政治課教師受專業道德教育系統培訓較多之外,其他人員很少受過這方面的系統教育,甚至對德育知之甚少,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也沒有引起重視,很多教師漸漸暴露出了對德育內容缺乏系統的把握、對德育對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存在德育手段不力、德育方法失當、德育效果欠佳的弱點。簡而言之,他們具備或基本具備了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識素質,但缺乏必要的德育能力,因此難以在學科之中滲透道德教育。教師的德育能力直接決定學生的德育效果,理解是產生良好德育效果的前提。間接的德育方式即學科德育是學校道德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科德育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主動參與和主體建構。學科德育間接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可以彌補德育學科的局限性。道德想象力可以幫助教師用學生的眼光看待道德情境,師生間的情感共鳴是傳遞道德價值和德育意義的基礎。道德想象是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和回應他人情況的能力,這種能力應該基于客觀和理性的想象,而不是通過與現實情況相聯系的想象。道德想象可以鼓勵教師超越當前的思維方式和地位限制,創造性地探索各種可能性的教學情境,更好地將學科內的道德價值以生動的方式向學生傳遞。
3.提高學科教師自身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會導致對道德的理解不同,即“道德意識”的差異。有效的德育不能脫離“道德意識”而獨立地解決。教師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取決于教師本身的道德意識狀態。如今很多情況下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是多元的,道德情境本身因素復雜導致人們產生多元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這也是道德教育難度加大的原因之一。教師在道德教育中不僅是傳授的角色,其個人行為同樣會對學生的道德判斷產生影響。道德想象力引導教師辯證地看待道德教育的目標、過程、結果和評價中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倫理道德。即使通過道德想象力發掘學科內的德育資源掌握了學科德育技巧,卻沒有在過程中反思個人行為,沒有提升道德意識和能力,那么教師的道德想象力的內化也是失敗的。
學科教師道德想象力的培育
道德想象力的必要條件是從移情和知覺開始,在人們的整個生活經歷中發展,某些教育經驗可以激發并增強這些能力。促進教師道德的發展是道德想象力的目的,需要充分認識教學的道德性質和道德想象力的復雜性。
1.豐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與他人的情感建立聯系以及采取道德行動的愿望,是道德想象的開端。道德情感引發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過程,導致對他人需求的關注。通過文學作品、電影和故事的沉浸式體驗,通過想象人物的情況,從而超越自己的情況或理解并能夠審視他人、社會和事物。教師可以通過文學作品中的經驗來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例如在課堂中增加虛構性和自傳性的故事和電影,內容是關于在學校可能受到傷害的學生,教師是對學生產生同情和以什么方式做出努力,幫助學生緩解困境。培育道德情感的另一種方法是閱讀有關現代年輕人經歷的文章,例如閱讀有關兒童生活中受到暴力的報道。教師通過采訪學生或和其父母談論從而了解學生的生活,與來自不同文化或社會經濟背景的人產生同理心。幫助教師發現整個課程中進行道德探究的機會,課程可以發展道德感,使教師不僅可以感覺到,而且可以理解學生的處境,觀點和興趣,并找到減輕問題和改善條件的途徑。增強同理心的文學作品可以用來引導教師思考如何保護學生免受傷害等基本道德的問題。
2.提高道德推理能力,發展批判性反思
教師需要深刻理解其行為的道德后果,并能想象各種可能產生道德問題的行為方式。因此,教師需要擴大和加深對道德原則的理解,并促進對道德復雜性的認識。教師需要具有探索學校教育中隱性和顯性道德信息的意識,為了幫助提高教師道德推理的能力,經驗是重要因素,這將幫助教師理解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面對道德問題。為了培養道德推理能力,無論是師范教育課程還是對在崗的教師都必須提高其對教育信念和社會價值觀的分析能力。發展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必不可少,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可以喚起對教師自身價值觀、道德困境和實踐中所含道德問題的認識。教師對自己道德生活的反思絕不僅僅是肯定,這種自我審查有助于個人檢查影響其決策和行動的信念。從道德和倫理的角度認識人類和社會,通過主動探索和反思道德和倫理領域中出現的各種倫理問題,增強道德情感和判斷力,將道德動機內化,從不同角度看待現代生活不同領域的問題并研究在生活和道德主題中如何理解道德想象力,從而將復雜的道德情況引導到道德行為,然后思考在不同想象層面尋求解決方案。
3.建立教師德育學習交流互助的平臺
首先,大學是教師培育工作的搖籃。為培養教師德育能力,高校應加強教師德育專業學術研究,努力探索學科教師德育實踐途徑。從事教師德育任務的高校和其他高等院校,應當積極關注教師德育技能課程設置等實際問題,密切關注國家教師德育政策。其次,倫理學與教育學已經從道德想象力的概念、特點、培育路徑,學科德育的現狀問題,學科和其他倫理教育的發展趨勢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主要發表于大學教育科學系,與一線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聯系較少。一線教師應該加強學習德育理論,把前沿的理論作為開展實踐的工具,努力豐富道德教育有效的實現路徑。最后,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學科教師德育交流平臺,鼓勵學科教師分享成功德育的案例和經驗,鼓勵教師在平臺上相互點評,提出問題。
參考文獻:
[1]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行動指南——學習《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1(2):3-4.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2-24.
[3]馮永剛.學科德育的價值、困境及路徑選擇[J].中國德育,2019(16):50-56.
[4]葉飛,楚燕.學科德育的實踐困境及其解決[J].教學與管理,2009(34):36-38.
[5]高德勝.道德想象力與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19,40(1):9-20.
[6]楊慧民,王前.道德想象力:一個新的理論生長點[J].江海學刊,2013(5):60-65.
[7]檀傳寶.主動回應時代的呼喚:努力推進“教師德育專業化”[J].人民教育,2012(18):7-10.
[8]劉峻杉.教師道德意識澄清:道德教育的起點[J].教師教育研究,2012,24(3):11-16.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