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提質增效成為貫徹“課堂革命”的主要路徑
作者:劉 英
發布時間:2021-10-18 16:29:34 來源:教師報
課堂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而這些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對課堂的敬畏感不斷減弱,課堂學習效率低,成為困擾很多教師的問題。教師、學生、家長走入了“課堂學不好,課后來補充”的怪圈,無休止的作業、課外輔導應運而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課堂才是“減負增效”的關鍵。
課堂教學目標定位關注的幾個要素
目標滲透科學分配。教學前要深入梳理教學內容的三維目標,將目標達成科學分布于語文教學的不同時段,比如將識記的內容安排在朗讀時間,課堂則要重視過程與方法的滲透,讓學生通過充分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煉或實踐語言技能,自習時間則通過選做鞏固訓練,對課堂上的重難點或易錯點進行鞏固。
帶著目標去學習。從教學目標中提煉2~3項學習目標,比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課時學習目標包含兩項:(1)通過精讀“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和“夜晚的威尼斯”段落,找到動、靜態描寫的句子,感受表達的妙處。(2)學會用動、靜態的描寫方法描述家鄉的天合園。要區分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從教學目標中提取,突出知識和能力目標,表述要凝練,內容要具體,便于學生理解。
結合單元要素及時整合課時目標。與以前接觸的幾個版本的教材相比,統編版教材以單元為單位,無論是語用點(語文要素),還是課例選材(人文主題),訓練主題都更加精準、明確,所以在施教時要圍繞這兩點展開,必要時可通過主問題單刀直入。比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上課開始我便拋出教學的主問題:自讀課文你從文中發現李大釗是怎樣的人?當然這個問題對很多同學在沒師生研讀的情況下提煉人物品質還是有難度的,可以適時將問題進行補充:可以用文中能體現人物品質的相關語句來回答。學生在獨立學習時聯系學過的人物描寫的方面及時批注,在分享環節,一般能力的學生分享相關語句,優秀學生補充提煉,在大家七嘴八舌的闡述中對人物的理解透徹全面,更重要的是就語言技能的運用,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得到了鍛煉。
保障有效練習的幾個策略
以《跳水》第一課時為例說明學練單設計、應用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練習設計要圍繞重難點,適當考慮考點,訓練內容要刪繁就簡。
(1)本課的作者是 國作家 。(提示:外國人名別忽視了間隔符。)
(2)劃去錯誤的字音,再讀兩遍:
桅(wēi wéi)桿 齜(zī cī)牙咧(liě liè)嘴 撕(shī sī)碎 瞄(miáo miāo)準
(3)漢字書寫:
“艘”字的第4、10、13筆的筆畫名稱分別是( )( )( );“唬”的第六筆的筆畫是( )。
(4)自讀課文,填充詞語并理解運用。(提示:詞語理解的方法很多,比如結合語境理解,借用近、反義詞理解,肢體模仿理解等。)
風( )浪( )哈哈( )( )( )( )不得 ( )牙( )嘴搖搖( )( ) 心( )膽( )“五岳”之中華山最險,爬山的過程真讓人( )。
林林不著邊際的回答令大家( )。
(5)把長文讀短:
我知道:本文是按( )順序寫的。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經過:
故事的結果:
訓練過程有指導。訓練指導可以是學生知識積累的喚醒,比如訓練筆順易混淆的漢字時,提示學生“筆畫”“筆畫名稱”的區別,給學生提供筆畫名稱的種類;可以是思維的拓展,在理解詞語時,給學生提示理解詞語的多種方法;遇到主觀表達較強的訓練,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提示他們表達要從哪些方面出發。
學生習慣養成、能力發展的幾個關注點
關注學科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含語言、文化、審美、思維四個層面,通過對其諸多內涵的理解,從提質增效和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小學語文教學要特別重視從積累、審美、表達三方面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落實好積累目標,就要從課標出發,善于從重點中提煉要點。落實好審美目標,就要通過各種讀,豐富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體會文字的力量,產生表達的欲望。落實好表達目標,就要讓學生盡情闡述觀點,多一些“我認為”“我補充”“我糾正”等,同時也要適時降低表達難度,通過“換方式”“給模式”“填關鍵詞”等降低訓練的難度。
關注良好的課堂習慣的養成。比如課前準備好學習用品,課堂記筆記要有規則,課堂上正確的聽講、讀寫坐姿,表述要完整,這些良好的習慣對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都是大有好處的。
關注學生智力活動的狀態。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也是課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組織教學時要從學生興趣出發,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關注學生的傾聽狀態。可以通過不定時的隨機抽查、要點重復、接龍等檢查活動培養傾聽習慣。
總之,語文教師要以課堂為中心,聚焦集體備課和學生管理,從合作研修中充分汲取教育智慧,在實踐、反思、同伴合作中不斷充盈自己,未來我們不但可以教得專注、自如、輕松,更可以看到學生們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拔節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