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中的美麗校園
——記西咸新區2021年先進集體之涇河新城第一小學
發布時間:2021-10-16 16:53:59 來源: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
在飛速發展的涇河新城中心地帶,有一座正在騰飛的美麗校園,她就是涇河新城第一小學。地理位置上,她矗立在涇河新城未來集中居住區的正中心;社會功能上,她解決了涇河新城崇文鎮以及永樂鎮部分拆遷群眾子女的上學難題。如今,她正在一個辦學目標的引領下,以百米速度迅速發展騰飛:辦家門口群眾滿意的名校。
校長眼里的校園:美在文明,文化治校引發展
教育之美在于發現美、塑造美。作為一所拆遷安置區的新建小學,涇河新城第一小學接收了崇文鎮七所農村小學的原有學生。經歷過拆遷帶來的財富暴漲,許多家長和孩子與原來的純樸踏實漸行漸遠,變得浮躁不安。雖然住進了高層樓房,但還沒有養成城市的文明和習慣。因此,楊玉花校長帶領班子成員反復調研,結合學校地處涇河北岸的地域特點,以“水·潤”為學校文化主題,以“聚滴成海、奔流不息”為學校精神,以“讓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出七彩光芒”為辦學目標,構建了“崇德尚文 水潤人生”的辦學理念,并圍繞這一理念開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動,狠抓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教育,讓孩子們先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少年,再通過由校到家的輻射,帶動崇文鎮轄區群眾文明素養的整體提升。學校榮獲2021年西咸新區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楊校長被評為2021年陜西省德育工作先進個人。
老師眼中的校園:美在夢想,課堂改革提質量
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育夢,都向往成為一名教學能手、教育專家。涇河一小除了借助先進設施,給老師們創造一流的教學和辦公條件外,始終把老師的校本研修和培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水潤課堂”和“水潤教研”為有力抓手,推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一是改革第一課堂。工作中以課堂革命為中心,變“學科課堂”為“育人課堂”,創設關注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課堂,創設以學生為中心、以課程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新型課堂。集體備課、微課磨課、各級賽課,讓高效課堂煥發光彩。
二是落實水潤教研。要求教師樹立三個理念: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讓研究成為一種工作方式、讓創新成為一種專業自覺。從教學實際問題出發,從新課標落地落實入手,從小課題、微課題研究入手,爭取人人成為研究型教師。
建校4年來,學校先后推出市級2人,新城級10人;完成了4個省級、13個市級、28個新城級教研課題的研修。學校榮獲2021年西咸新區教科研先進單位,40多位老師先后在各級各類活動中獲獎,收獲了沉甸甸的教育成果。
學生眼中的校園:美在樂趣,全面發展塑根基
涇河一小的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是孩子們的至愛。第二課堂那些燦爛天真的笑臉就是幸福校園生活的最美寫照。小學六年,“三禮”“四節”主題的系列水潤德育活動陪伴著孩子們的天天成長:一年級入學禮、三年級成長禮、六年級畢業禮中的儀式感,讓孩子們幸福滿滿;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讀書節中留下了師生共同的美好回憶。每一名走出涇河一小的孩子,都學會了“三個一”:一項體育技能、一個小樂器演奏、一項勞動技能。
學校的32個精品社團是孩子們最向往的課程,其中的機器人社團、足球社團,更是讓農村孩子走上了省級比賽的賽場。8名學生在陜西省機器人大賽獲獎。學校先后榮獲西安市創客教育實踐室建設優秀學校、西咸新區藝術教育示范校。
還有讓學生們流連忘返的勞動實踐基地:在那片土地上,孩子們學會了拔草、捉蟲,全程體驗了作物的成長。孩子們用收獲的蔬菜義賣款,幫助了好多貧困學生,受到多家省市級媒體的關注報道。
家長眼中的校園:美在服務,課后服務暖人心
拆遷之后,大多數家長都走進附近工廠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接送孩子、輔導作業。學校想家長之所想,急家長之所急,從建校起就推出了午餐和午休服務,讓家長們只需要接送一次,省心安心。
特別是“雙減”和“課后服務”政策出臺以后,學校第一時間響應,推出了“1+N”課后服務。除了每天輔導完孩子的作業以外,增加了更多社團課程、體藝課程。孩子們回家交流的話語中多了STEAM課程、3D打印、蠟染畫等新名詞。農村孩子擺脫了“土”標簽,享受到城市孩子一樣的高品質學習生活,讓家長暖心放心。
還有每學期的家長會、校園開放日,定期的家委會,每周一次的家長課堂,讓家長們近距離走進學校、走近教育、走近孩子,家校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協作更加緊密。
融入西咸新區這個新集體,涇河新城第一小學全體教育人恪守教育職守,落實教育政策,守望著教育人的理想,守望著孩子們甜美的夢,灑下一路汗水,收獲滿園芬芳,繼續向著群眾滿意的家門口優秀學校奮力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