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有人問起我的職業,問起我的工作感受,我都這樣說——我是一名語文教師,一個幸福的語文教師。

我們這一代語文人,是讀著鐵凝的《哦,香雪》、路遙的《人生》等走上工作崗位的。我是20世紀80年代鄉村小學的民辦教師,那時純文學很流行,語文魅力四射。我在學校參加了文學社,和一群文學青年一起,讀文學名著,聽詩歌講座,辦油印刊物。考進師范,轉正后,我就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學語文、教語文,做了三十多年的語文傳承人。

語文人愛語文天經地義。我們記得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汪國真的《熱愛生命》——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們不忘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作為我們的母語,語文博大精深,妙不可言。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出了一本新書,書名叫《每天都是最美時光——致教師》。在該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一位理想的教師,應該是天生不安分、有激情、會做夢的教師。我不能算教書教得最好的,但我可以說,我是具備較深的語文情懷的,一直保持對教學的熱情和激情。用心設計教法,精心構建課程。課前三分鐘,安排學生演講,營造學語文氣氛;每周一次語文活動,或辯論賽,或詩歌朗誦,或讀書讀報會。我的學生盡管都是農村孩子,但學語文的興趣普遍還好,班級也有一些語文特長生,寫得一手好字,寫得一手好作文……這些都是令我欣慰的,也是我保持語文教學激情的動力。

我喜歡閱讀,但讀書有些雜,既讀語文專著期刊,提升專業素養,也讀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還讀哲學經濟類書籍,汲取人文營養。臺灣省著名出版人高希均先生有句名言——自己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小也要藏書,斯言極是!如果說讀書是語文教師的分內事,那么,寫作就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我愛好寫作,教學論文和文學作品都寫過,有的發表在省市報刊上,加入了安徽省作家協會。語文教師不是詩人,但可以有詩人的氣質;語文教師不是作家,但要有作家的情懷,我一直覺得,教學激情和寫作愛好是語文老師的“標配”。

自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服務于鄉村小學。不光教語文,還當班主任。班主任“官職”雖小,但在孩子們的心里,卻有很大的權威。小學生年齡小,膽子也小。在班集體建設中,我放下“官架子”,使同學成為班級的主人,和同學成為朋友,誰也不訓誰。遇到難解決的問題,多開班會、討論會,廣開言路,民主管理,讓每位學生在集體中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班級的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融入學生,是件幸福的事。班級中的“淘氣包”“調皮鬼”難管理,可古往今來,他們當中難免會出現“愛迪生”“貝多芬”“齊白石”似的人物。只要班主任心態擺正,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呵護、溫暖他們,就能把他們轉化成特長生,轉化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看到孩子們開心學習,快樂成長,我幸福;做一個語文人,我幸福;當一輩子語文老師,我很幸福!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