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歲隨想
作者:李同福
發布時間:2021-10-15 11:13:52 來源:教師報
幼時談速度快者,曰牛、狗、馬;及長,曰汽車、火車、飛機;再長,曰槍炮、火箭、聲音、光。而今才知道速度最快者莫如時光。人生如夢,回顧生來,襁褓、孩提、九齡、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半百、花甲、古稀之年,均流水般一忽而過,恍然年屆七十五歲了。面鏡自觀,滿面溝壑,鬢角斑白,頸細皮松,垂垂老矣。
年屆七十五歲,回想幾位老人:祖父七十五歲時,社會動蕩,老人因不白之冤屢遭摧殘而不得安生。父親大命中傾,未及五旬而逝。母親七十五歲時因我工作在外,于家與我妻兒艱難度日。我今年屆七十五歲,生活安定,不慮衣食。每次用餐,輒感嘆過去老人生活艱難。祖父思想開化,知變蛋可以下酒,卻尚儉置一顆于茶杯以筷子頭蘸食;父親不吸煙,購少許花生掛屋高端以節食用;母親粗茶淡飯,生日從未見過蛋糕。輾轉反思,愧不能言。
年屆七十五歲,最大的變化是身體日漸衰弱。我雖眼不花,語不遲,腦不鈍,腰不彎,腿不酸,步履輕快,但是整體狀況已大不如前:身高矮了兩公分,體重減了十多斤;慢性病來訪,記憶力衰退,常常遺三忘四,見人識面卻想不起姓名;兩便均不方便;耳鳴如鼓,聽力遲鈍,見人口動而不聞其聲;精力不濟,過去改學生作業,幾十本可連續作戰,現在在電腦上寫文章,三五百字便要站起來放松放松。
年屆七十五歲,成了世事的看客。早先還代了幾年課,說是發揮余熱,自覺還于社會有用。七十歲后就偃旗息鼓,不問教學之事了。從教幾十年,把教學當作生活,把教書育人作為宗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教書了,對于教師而言,就失業了。失了教書之業,就得學習生活之業。參考師尊、先學、同業:有閉門讀書的,有著書立言的,有列國觀光的,有跳舞、走步、打拳的,也有體健志宏參與社會生活的。自忖無德無能,便率性而為。早先酷喜醫農,卻因視力不佳而惜別。老來舊習復萌,便養花蒔草。臥室、客廳、陽臺無不有花。花紅草綠,四季葳蕤馨香。興致來襲,拍幾幅美照曬曬朋友圈,得幾句贊揚喝彩,頓覺六神舒暢。教學寫作,患寫作頑疾,憶往事、念親情、觀生活,總想寫幾句鄙言累句的文章。還想回寫昔日教學自見、收集往日散篇成編,不知上蒼允否,姑且步態蹣跚、蝸行牛步,艱難前行。如今國事有頂層設計,兒女生活自為,知自己身體康健,便是利國利民利親利友之舉。悟出養心乃養生之宗,便淡化萬事,怡情悅性;摸索著按摩穴位;堅持冬泳,甚覺有益。承蒙先祖蔭護,長輩兄弟皆精神抖擻,我雖身衰而不顯,人或贊嘆、羨慕,不免竊喜,視為鼓勵而已。
年屆七十五歲,知生老死別乃自然規律。生自生、老自老,不哀不喜,不驚不詫。在人生的道路上,胸盈陽光,樂觀向上,恪守良善,常懷仁愛之心。不羨權貴,不卑貧弱,超然自處,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能走多遠走多遠,能做多少事做多少事。
年過古稀,想的很多。思天想地,念親懷友。常常夢見逝去的親人,回到兒時的年月。憶及古宅的院落,故鄉的村貌,兒時的玩伴,故去的學友,感嘆生活之路的坎坷。有人說:“回顧過去是老的征象。”其實,生活一半是回顧,一半是繼續。人們在繼續中回顧,在回顧中繼續。況且,過往記載著人生的經歷、情思,回顧是對人生的檢點。清白了過去,腳下的路才踏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