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個課堂”,積極推動“課堂革命”
作者:高楊杰
發布時間:2021-10-15 11:12:36 來源:教師報
《著力打造“三個課堂”推動陜西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文就“三個課堂”的具體內容、保障體系作了精準闡釋,為基礎教育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全面育人進一步提升了政治站位,開拓了工作思路,明晰了實施途徑。
“三個課堂”體現了學科育人、校園環境育人、館校合作育人、家校合作育人的協同育人理念,凸顯了“三個課堂”的育人功能不可割裂、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理念,而且也為我們進一步依托“三個課堂”,實現和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思考實踐方向。
“三個課堂”提出了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打造“三個課堂”,提供硬件設施、基礎建設,保障物態形式的教學空間更加有效配合育人功能;構建“一主三類”全員育人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動“三個課堂”的創新機制,為我們進一步開展好學校教育提供了抓手;形成“一市一縣、一校一品”辦學格局,真正促進區域學校教育的共生發展,最終實現全面促進教育質量的高效發展。
我校結合實際,積極落實“三個課堂”,努力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為學生健康成長助力。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拓展多元育人空間。我校積極打造校園文化,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設計思路,構建了“一蹊、一徑、六區”,即以“知行合一全面發展”為核心理念的“桃蹊”,以“傳統文化、書香校園”為特色文化的“李徑”,以德智體真善美為主題文化的“六區”(明德樓、啟智樓、健體館、知真樓、崇善樓和尚美樓),為學生營造了不同文化底蘊的學習環境和空間,教師們依托不同文化主題的樓宇部室,針對不同教學對象開展特色鮮明的教育教學活動。
整合家校社優質資源,實現多元主體育人。我校積極探索整合家校社資源的實施路徑,構建校本“知行課程”和“大美陜西”課程,旨在踐行知行合一,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其實踐路徑貫通了家校社三個領域,建立了由家校社構成的“三位一體”的課程共同體,多元主體合力統籌課程資源,將各主體擁有的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引入課程內部,尤其是陜西地域文化對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當地的博物館、研學基地、自然景觀、古跡遺址等教育內容資源;同時由各領域優秀家長、教育名家、作家等構成了學校教學的參與者;積極構建書法藝術家、民間藝人等公益志愿者參與的課后服務項目,切實提高了課程的普適性,體現了社會化教育的特點,真正打造家校社合作育人的教育資源多元化和教育主體多元化的教育新機制。
貫通課程思政一體化,打造立德樹人新生態。貫通“三個課堂”實現協同育人,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校以“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時代新人”為目標,以“大美陜西”課程為載體,整合家校社資源,促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探索之路。以“厚德陜西、博雅陜西、活力陜西、尚美陜西和勤勞陜西”為一體的“大美陜西”課程體系,堅持五育并舉,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學科教育,立足課內外,努力實現“第一課堂”全學科協同育人目標,創新課堂教學,建設精品課堂;積極打造豐富多彩的“活力陜西、尚美陜西和勤勞陜西”的“第二課堂”;充分發揮以研學旅行、社會實踐、參觀訪問等形式的“第三課堂”育人功能,合力打造立德樹人的學校教育新生態。
實現優質資源均衡,促進區域品牌建設。學校在努力落實“三個課堂”的同時,作為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學校“名校+”教育聯合體名校,積極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將學校的先進教學理念積極傳輸到成員校,并指導成員學校依托“大美陜西”課程,相繼開發了一系列的“大美陜西”教學案例,在構建落實“三個課堂”方面初有成效,有效提升了幫扶學校和新建校的辦學特色,一定程度上促成聯合體內既有統籌又有特色的“一校一品”態勢,穩步實現區域教育共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