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學生身著漢服表演詩歌朗誦、樂器演奏、武術等節目,現場還派發了學生們親自做的手工小禮物,這是陜西省西安小學四年級二班首屆中秋班隊會的情景。利用班隊會和課后服務的時間,學生自發組織了這次活動,每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全程由學生自主設計節目單、自主管理會場,連放背景音樂和PPT、擺放樂器曲譜、準備制作月餅的材料等細枝末節的工作都是學生們自己做的。

一場班隊會的背后體現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折射的是學校的教育追求,在“三個課堂”的建設中,陜西省西安小學結合“沐浴書香唐韻,健康快樂成長”的育人理念,探索了一條減負提質、樂學高效、全面發展的教育之路。

深耕“第一課堂”在“樂學善思”中提質增效

“請同學們仔細聽這首寫盧溝橋的歌謠,邊聽邊思考:這首歌傳遞了哪些情緒?”“第一段的高潮是哪句?”“第二段的情緒有什么變化?”“從‘盧溝橋,獅子吼’這句的‘吼’字有沒有聽出我們民族的憤怒?”……在音樂教師焦小敏的引導下,結合“盧溝橋事變”的影像資料,二年級三班的學生在《盧溝謠》的歌聲中不斷思索探究,對盧溝橋的千年變化、民族奮起抗日的決心,以及和平年代的珍惜有了清楚的認識。

在全班同學情緒飽滿的合唱聲中下課鈴響了,但學生們還沉浸在這節音樂課中,沒有著急走出教室,或輕聲哼唱,或彼此討論交流著如何再也不能讓“列強踐踏毀家園”。“落后就要挨打,如今我們的祖國已經強盛,但咱們還是要更加努力,好好學習,做新一代的好少年,長大了保衛國家。”學生王皓煜對小伙伴說。

“減負”的根本與關鍵是提供優質的教育,增效是“減負”的前提與基礎。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減負”才能得到保證,高效的教學才能將“減負”落到實處,保證“減負”不反彈。“第一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像焦小敏老師這樣讓學生在“樂學善思”中高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是西安小學教師團隊數十年如一日的追求。

自2011年起,西安小學就開始承擔國務院試點項目“探索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途徑與方法的研究”。十年來,學校一直踐行著“減負增效,創新素質培養”的辦學思想,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育人目標,落實“五項管理”,系統性建構教育新模式,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校內走向校外,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

西安小學校長李濤介紹道,“科研立校、學科強校、特色發展”是西安小學實現“減負提質”的有效路徑與目標。學校的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科研名稱,如快樂語文、思維數學、活力英語、效能體育、智慧美術、整合信息、理趣科學、律動音樂等,所有的課程、課堂、作業都圍繞學科核心詞展開。在快樂語文中,游戲識字、多方式朗讀、思維導圖促理解、讀寫結合促寫作、群文閱讀促內涵、名家名篇促立人等,都促使西安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不斷朝著積極愉悅、自主高效的“樂學”目標前行。

“創新減負增效下的課堂教學模式一直是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是每位教師在每節課中努力落實的目標之一。”李濤校長談道,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了自己的“教師講授+生生互動+重難點練習”課堂減負增效模式,把小組合作納入常規課堂中,要求每節課重難點知識后強化學生間講一講、讀一讀、議一議,并倡導利用在校碎片化時間進行重難點訓練,減輕學生家庭作業負擔。

如今,課堂精簡講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已經成為西安小學課堂教學的亮點,學生負擔減輕了,但學習成績、綜合素養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樂學善思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得到有效體現。

優化“第二課堂”讓課后服務“魅力無限”

9月8日,主題為“做優課后服務,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的首期“西安教科研二十人論壇”在西安小學舉辦,李濤校長作為典型經驗校代表分享了學校的具體做法。課后服務不僅滿足了家長看管學生的基本需求,還成了學生提升綜合素養的“第二課堂”。

走進西安小學的課后服務拓展課堂,你會看到不同學科的教師使出“十八般武藝”讓學生感受“第二課堂”的魅力。體育教師結合十四運賽事和學生探討體育強國,數學教師會拿著特大號撲克牌和學生玩猜數字游戲,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學校樂學理念下的講成語、講古詩活動,英語教師則會進行動畫片趣配音這種孩子喜聞樂見的活動……學校也會安排全年級統一的活動,開展飛花令、魔方大賽、同讀一本書或體育活動等,除此之外,每周還會有兩次社團活動,如籃球、足球、合唱、科技、書畫等。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西安小學設置了全體教師參與下的“專業+”多樣化課后服務體系,提出了“兩重組三兼顧”的學校課后服務實施策略。“兩重組”指把全體教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為體音美德信科教師,采用“專業+特長”的課后服務實施定位,學校可安排這部分教師有效開展興趣社團服務;另一部分為語數英教師,采用“專業+作業幫扶+身心健康活動”的實施定位,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和答疑,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除指導學生完成當日作業外,可組織學生開展拓展性活動,在不受場地限制的情況下也可分批次進行跳繩等活動。做到兼顧特長生發展,兼顧學生全員性身體健康,兼顧學生差異化輔導等“三兼顧”。

當六年級的學生學了“圓”這一章節后,數學教師趙燕找到美術教師,商量著看能否利用美術教師負責的課后服務學科拓展時間讓學生們完成一份有“圓”元素自主設計的繪畫作品。這樣的作業,結合了美術和數學知識,也給了學生創新拓展空間,學生也樂意完成這項有趣的作業。“利用課后服務的學科拓展時間,我們教師也能相互合作,幫學生提升綜合能力。”二年級年級組長湯亞絨說。

“學校真的是在做優課后服務,用耐心、愛心、慧心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家長很感謝學校的用心用情,把孩子交給西安小學我們都很放心!”四年級二班的家長代表在為學校送上“授業解惑一絲不茍關愛學子無微不至”的錦旗后感慨地說。

豐盈“第三課堂”多元評價引導學生“知行合一”

國慶長假第一天,西安小學五年級三班學生李梓瑞和家人在去看電影的路上,遇到一位突發心臟病的老人。見此情形,李梓瑞和家人主動上前援助,期間10歲的李梓瑞還跑了兩條街去買速效救心丸。

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需要從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合力為之,而學生走出校門后的行為代表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的真實成果。像李梓瑞助人為樂的事跡正是西安小學充分發揮家庭、社會資源以豐盈“第三課堂”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在李濤的帶領下,西安小學教育集團的三所學校課程研發中心團隊設計出完備的“第三課堂”課程體系,即時間軸下的“72+”項目。“‘72+’項目充分體現陜西元素、因地制宜,設置參與勞動實踐、走進博物場館、融入廣闊自然、追尋紅色基因、觸摸工業科技、體驗民俗特色、感悟文化藝術等七大課程體系,每個體系體現不同側重點及培養目標。”西安小學教導主任李娜說。

“我們學校‘第三課堂’的建設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核心,采用家庭親子(或同伴同行)、學校集體兩種方式,注重突出年段特點,按照低、中、高三個年段設計課程,突出學校主導,家庭主體原則,同時在實施過程中注重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西安小學大隊輔導員吳琳老師介紹道。

西安小學教育聯合體“第三課堂”課程體系探索出四元評價模式,即采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四元評價維度,為學生設計了《勞動與社會實踐活動手冊》,每年“勞動基礎評價”+“多元主題評價”滿星為120星,累加100星以上者獲得學校“知行合一”獎章及實踐活動優秀者獎狀,如果自主完成項目較多,超出學校要求,學校將會對學生和班級分別做出獎勵。

多元的評價引導,激發并增加了學生們“行走的動力”,利用國慶長假,很多學生主動走進西安市內的博物館、圖書館、紅色教育基地、田園等場所,在親手做、親眼看的體驗與實踐中達到學思結合、知行合一。

“我們以‘三個課堂’建設為抓手來推動‘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活動的開展,團隊將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完善和深化‘三個課堂’的建設,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實實在在地促進師生成長,讓校園更有活力。”李濤說。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