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立德大道 做最美教師
——讀《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有感
作者:劉文彬
發布時間:2021-10-15 10:13: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是教育部課題組推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系統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與相關論述,并立足于中國教育現狀,對其進行了系統總結與深入闡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幸閱讀此書,對書中觀點和結論感觸頗深。
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并對立德樹人內容進行了系統描述。《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將此總結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政治覺悟、文化修養,能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我們由此深刻體會到黨和國家對“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視,將此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統領著所有教學工作的進行,從而培養認可我國意識形態、擁護我國政治制度、遵循我國社會道德的優秀人才。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其擁有良好的大德、公德、私德修養,才能具備良好的心理、情感、人格素質,構建良好社會關系,從而更好地被社會所接納,提高生活品質,建立個人事業,實現人生價值。
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樹立明確的“立德樹人”目標,大德方面秉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公德方面堅持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遵守規則;私德方面要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熱愛家庭等。
二、堅持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由此也必須堅持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才能保持教育目標、內容、路線的正確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強黨的領導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首先是思想政治領導,關鍵是落實落細做到位。《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提出,要堅持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即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扣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根本目標。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發展的國情,準確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對教育全面領導”核心內涵的要求,反復品味《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教育思想,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政治方向正確、政治原則嚴格、政治道路清晰的黨員隊伍,鞏固黨對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領導地位,從而端正教育政治站位,端正學生意識形態,堅持黨的領導,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三、教育要滿足“四個服務”的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中國教育必須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教育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立足于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四個服務”的要求進行了細化,進一步強化了對教育工作的指導價值。
我們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也就是說要秉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能夠重點關注社會進步、行業發展、群眾生活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從綜合素養、技能訓練、思想引導角度培養學生關注“解人民之憂、謀人民之求”的能力;堅持教育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即要培養認可馬列主義思想、擁護黨的領導與國家制度、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尤其是要關注學生生活的文化、娛樂、社交環境,培養學生認知和抵觸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堅持教育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即要培養學生研究中國國情,發展中國制度的意識和能力;堅持教育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即要培養學生掌握豐富知識和先進技術,助力中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四、教育要承擔民族復興的使命
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深水區,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優質人才的支持則是順利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所在,學校理應承擔起民族復興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由此將教育擺在極高的戰略位置,彰顯了習總書記對教育工作的重視。《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認為,教育工作要承擔起民族復興的使命,就是要認清歷史方位、把握國際坐標、立足中國現實,來培養人才。
這意味著當代教育工作者必須從歷史空間、世界格局、現實境遇的角度來認識個人承擔的教育使命,實事求是地探索適合學校、專業、課程實際情況的教育方案,并為之進行持之以恒的奮斗。中華民族目前到了實現復興的關鍵時期,重點表現在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三個方面。教育在完成國家課標的基礎上,還需要吸收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經濟經驗、文化思想、社會理念,且結合我國現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戰略,豐富教育內容,從而培養出能夠承擔民族復興任務的優秀人才。
五、加強“四有”好老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人才培養工作的主體,其個人素質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情況。《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提出,教師必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才能承擔起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任務。
“四有”標準突破了常規以專業素養、教育能力為主的優秀教師評價體系,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有理想信念要求教師能夠堅持黨的領導,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甘愿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教師具備這樣的理想信念才能言傳身教地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和政治素養,努力學習有所建樹,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社會價值。有道德情操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大德、公德、私德素質,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品德與人格修養。有扎實學識則是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文化知識,能夠高質量地進行專業教學活動,并通過淵博、深厚的知識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拓展知識的內涵。有仁愛之心要求教師能夠從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角度來呵護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啟迪學生,讓學生能夠從教師那里感受到溫暖與愛,學生由此才能以溫暖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以愛的行為處理周圍關系。這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本表現,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務。
總體來說,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馬列主義思想,結合中國國情與世界局勢對教育工作提出了嶄新要求。《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一書對習總書記教育思想進行了總結與闡釋,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創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探索教育路徑的依據。我們需要重點明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堅持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承擔民族復興的使命,加強“四有”好老師隊伍建設,以此來更好地推動教育的發展,實現現代教育在民眾幸福、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過程中的多元價值。
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報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