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上整齊擺放著五本關于黨史的書,寫哪本的讀后感,我仍舉棋不定……忽然,案上的一支舊鋼筆,觸動了我全部的思緒。對我而言,這支筆比案上所有的書都要厚重。

父親說,這支筆是他十歲去學堂時,爺爺送給他的。爺爺送筆的時候,十分鄭重和嚴肅,是聽著父親一字一句背誦完《少年中國說》后,才把筆交給了父親,并鄭重告知:這是一支“新民”鋼筆。父親說,那時的他并不太清楚鋼筆背后的故事,只是一味沉浸在了獲得鋼筆后的巨大喜悅之中。

父親后來才知道,這支筆是爺爺?shù)睦蠋煛晃恍貞褠蹏髁x的老教書先生,送給他的“愛徒”的。父親很小時,爺爺曾懷揣著這支筆參加過革命工作,用它記錄下了無數(shù)文字信息。

爺爺反復教導父親: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要用好這支筆,為黨工作、認真負責、不計私利。父親把爺爺?shù)脑捖犨M了心里,“文革”年代,高中畢業(yè)的父親坐在縣糧食局的辦公桌上,用這支筆記錄每一筆賬目。無論外面多么喧囂,父親始終心靜如水,沒有出過一筆錯賬。

上世紀90年代初,這支鋼筆竟被父親“封存”了。那年春天,父親辭職下海,“萬元戶”“孔倒爺”“養(yǎng)雞王”……各種“稱謂”隨之而來,待一切“熱鬧”和“喧囂”都歸于寧靜后,已入天命之年的父親依然最愛坐在窗前的書案,舞動筆尖,奮力爬格子。

現(xiàn)在,文具店里各式各樣的鋼筆琳瑯滿目、繽紛多彩。我早已沒有了父親兒時對鋼筆那般稀罕的模樣。然而,在我南下求學、臨行之際,父親用同樣嚴肅而認真的神情,同樣鄭重地把鋼筆交給了我,囑托道:“你是咱家學歷最高的孩子,這支筆背后的分量,你自己要好好掂量。”父親在車站送別時,給我留了這個“鋼筆作業(yè)”。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學業(yè)結(jié)束后的我,定居西安,結(jié)婚生女。一入“報社門”,我不得不廣泛學習各種采編經(jīng)驗技巧,從未去深入、認真思考怎樣完成父親交待的“作業(yè)”,直到這次黨史學習教育伊始。

凝視著案頭這支又老又舊的鋼筆,我恍然大悟:多年以來父親的言傳身教固然影響著我積極上進、認真做事,但是鋼筆承載的歷史,我沒有去細悟、深悟,也就自然沒有把它背后傳承的意義悟深、悟透。

我翻開歷史資料,才曉得20世紀30年代創(chuàng)建的“新民”筆廠,之所以以新民命名,就是要在祖國那個苦難深重的時刻,與麻木、冷漠的“舊民”割裂,呼吁更多國民成為救國強國的“新民”;到20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之后,改名為“英雄”,一直沿用至今,就是要發(fā)揚英雄主義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

而今,身坐書房,手握老筆,研讀百年黨史,體悟百年風雨,初心愈加堅定: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為報社之奮起而力行。

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報刊社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