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鎏金,初心如磐。他是長安大學歷史上的首位校長,他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創辦了西北交通學校,帶領一群有志于教育事業的有識之士興校辦學、遍植桃李,培養了新中國成立后西北地區第一代交通技術人才,也奠定了長安大學發展建設的基石。他就是著名革命家、教育家霍維德先生。

既是紅色革命家,又是西北公路交通“開路先行官”

霍維德,1902年出生于陜西省綏德縣,自小性格倔強、獨立,少年時上過三年冬學。1924年,霍維德深受進步思想影響,在家鄉開辦了一所貧民子弟學校,自任校長,開展新文化教育,宣傳革命思想,培養了一批農村革命青年。同年12月,霍維德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參加黨的地下工作。1926年夏,霍維德到綏德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當校工,實際承擔著黨組織的地下交通聯絡工作。在此期間,受馬列主義書籍及進步書刊的熏陶和革命實踐的歷練,霍維德逐步樹立起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堅定信念。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霍維德歷任縣農會委員、縣委委員、縣委書記,陜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兼工農檢察委員會主任、國民經濟部部長,陜甘寧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關中特區抗日救國政府主席、關中專署專員兼縣長。抗日戰爭時期,歷任陜甘寧邊區政府財政廳副廳長、廳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西北局新區政策研究團團長,晉南行署、甘肅省行署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部長、甘肅省副省長等職,1965年10月被調任到山東省,任政協副主席,1977年6月逝世。他曾任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0年2月,霍維德就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部長,承擔起恢復西北公路交通的重任。他自帶行李,深入工地,與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吃住在一起,親自領導修復了蘭州鐵橋、涇川橋、游龍橋、雞頭關橋等重點橋梁。他驅車數萬里,頂酷熱、冒風沙,實地察看了從烏魯木齊到霍城、從霍城到伊寧的公路線路和路段,還逐段踏勘了甘青公路和蘭州到天水、天水到寧強等公路建設情況,發現問題,就地研究解決。

霍維德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部長期間,1951年西北地區公路通車里程較1950年增長46.9%;1952年上半年公路客貨總運輸量超過1950年全年的46%。由于成績卓著,他和修筑青藏公路的慕生忠被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譽為西北的兩個“開路先行官”。

見證長安大學建校路程的“零公里”起點

鑒于西北交通的恢復和發展,霍維德預見到一定需要大量的工程運輸方面的人才,于是開設了交通干部培訓班。1951年1月第三期干訓班開學時,學員規模達到200人左右,其中還有一個新疆地區專門選送來的民族班。1951年4月17日,西北交通干部培訓班更名為西北交通干部學校,1951年9月更名為西北交通學校,霍維德擔任校長。

1956年汽車裝配

1951年9月5日,西北交通學校正式開學,200多名新生滿懷豪情地走進了剛剛成立的西北交通學校的大門。此時的學校已從蘭州城內搬到十里店新校區,利用的是原來的輪胎廠、汽車配件廠、運輸公司等老廠區,面積加起來有100多畝。學校已經有了教室、圖書室、臨時禮堂和操場,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當時全校有教職工50人,所招學生分為高級、中級、初級班。

當年入校的老前輩們還記得,蘭州十里店校園周圍是一片火紅的棗樹林,9月開學的日子,棗樹上掛滿了瑪瑙般的紅棗。他們就在這片棗林中讀外語,在席棚下操練發動機。測量實習用的是自制的花桿,課堂書桌就是膝頭一塊小小的萬能木板。

高級班招收的是高中畢業生,這也是長安大學歷史上第一屆專科生,開啟了長安大學專科教育的第一步。專科生的招生計劃、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等都經過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審查,并經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江隆基批準下發了正式文件,同時也被納入全國高等教育體系。當時的專業設置涵蓋面很廣,有機械、土木、會計、統計、運輸管理、地質、測量等。可以說,現今長安大學的主要專業,在當時都能找到雛形。

高瞻遠矚、兢兢業業,為我國交通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霍維德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只要是思想進步、有知識、有才能、肯為工作出力的同志,不論出身如何,他都看重、信任,用其所長。他曾在其撰寫的《三年來領導與團結技術干部的體會》文章中提出:“技術干部是科學工作者,他們有愛真理的優點,所以只要我們能夠從各方面說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科學的真理,他們很容易接受。”他要求黨員負責同志“應經常以誠懇謙虛的態度和技術干部商量決定問題……廣泛發揚技術上的民主作風,并應主動地多和技術干部接近,啟發他們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霍維德(前右)和張仲良(前左)在“引洮工程”開工儀式上運土(1958年)

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副部長、西北交通學校副校長劉良湛早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后又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50年初到交通部任職。霍維德對他十分看重,委以重任,經常與他一起商量工作,遇到技術問題,首先傾聽他的意見。不過霍維德性子急,經常批評人,尤其對做錯事的黨員領導干部批評得很嚴厲,人稱“鐵臉一個”,但他為人正直、待人誠懇,被批評的人也是心服口服。大家雖有點怕他,但更多的是尊敬、熱愛他,說他是“老虎臉,貓心腸”。

在霍維德的影響與號召下,西北交通學校匯集起一批管理骨干和教師中堅。他們當時已經有了名氣,而且影響了長安大學發展歷史的各個階段。除副校長劉良湛外,還有副校長孫發端(北京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副局長、總工程師、甲等一級工程師)、教師周允(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廠長、三級工程師)、教師關世俊(北京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廠長、二級工程師)、教育長錢維人(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局長、系主任)和辦公室主任吳惇(北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茅以升的弟子)等,一個個都是學有所成光彩照人。

1951年底,西北交通學校辦學規模達到了400人以上,1952年底已超過700人。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為西北各省和青藏公路建設輸送了大量建設人才。1952年畢業的學生史天明,參加青藏公路建設,7次被評為勞動模范和特等勞模,成為當時青藏公路線上人人皆知的標兵。學校專門開設的測量、會計班,為新疆培養了33名民族干部。西北交通學校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新建的學校紛紛來電來信要求交流辦學經驗和教材講義,學校之間已經開始了頻繁的交流。

霍維德常說,為人民服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行動。任西北交通學校校長的他,心里時常裝著的是國家建設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學校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兢兢業業的奉獻為我國交通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學校的發展建設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