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是西安教育的創新品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西安“名校+”的奮斗目標和使命擔當。“名校+”經相關區縣前期局地探索、成功實踐,為全市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到2018年在全市全面推廣實施,實踐經驗和理念體系不斷完善,并持續催生了更多孩子家門口的好學校。


“名校+”工程系統地解決了三個關鍵因素,即誰來“+”、“+”誰、怎么“+”。誰來“+”,當然是區域內外的名校,只看重辦學質量、品牌實力和社會認可度。“+”誰,“+”薄弱學校、農村學校、新建學校等,學生、家長、社會不甚認可的都可在“+”的范圍,“+校”原則上應為公辦學校。怎么“+”,用緊密型一體化模式來“+”,緊密型是“名校+”的本質特征和根本要求。“名校+”旨在最大程度地發揮名校品牌的示范引領和直接帶動作用,將名校的先進辦學理念、成熟教學模式、優秀管理團隊、特色校園文化等成建制一體化植入“+校”,重點提升“+校”的內涵和品質。

西安“名校+”的八個特質分別為:一是“名校+”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創新的優質辦學方式。突破了校際間、區域間、學段間、不同體制間的辦學壁壘,以優質名校統攬教育資源的重組和架構,縱向學段貫通,橫向校際通融,升華為全新的優質辦學實體。二是“名校+”本質要求凸顯緊密型共同體。向“名校+”要活力,向共同體要質量,這個共同體是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經過幾年實踐,目前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四種緊密型模式,分別為:集團化辦學、一長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三是“名校+”必須實現人、財、物、教、管一體化。“名校+”深度改革了學校發展的核心要素,即人財物,這也是緊密型與松散型的本質區別。沒有人財物的一體化,就談不上教育教學管理的一體化,就談不上理念文化團隊的深度融合。四是“名校+”充分激發“+校”的辦學活力和名校規模輻射力,實現共贏。構建起集約化、規模化、精細化、可持續高度協調的治理體系,最大化激發成員校的辦學動力與活力,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名校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名校集群效應也得到了升華和壯大。五是“名校+”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持續再生和滾動式發展。“名校+”催生了更多的新優質學校,加快形成壯大了名校集群、名師集群、名校長集群。名校的品牌效應對“+校”的帶動引領作用應是長期的,也是相對穩定的。六是重點把“+校”的發展成效作為“名校+”工程的主要考量標準。緊盯“+校”的教育質量和內涵提升,持續辦好孩子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讓孩子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成果。七是“名校+”有機融合了名校的一體化品牌引領和“+校”的特色個性化發展。“名校+”共同體各“+校”既有名校的共同特征,更注重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特色。八是“名校+”的特質就是快速。有一種快速提升叫“名校+”,有一種快速成長叫“名師+”,有一種快速蝶變叫“名校長+”,這是遵循教育規律的創造性運用,加快了“+校”尤其是薄弱學校的優質化進程,用名校強大的氣場,強力驅動薄弱學校脫胎換骨,鍛造為新優質學校。

“名校+”組建模式直接決定了“+校”的成效。四種緊密型模式既有相同之處,又各有特殊之舉,各有其適用條件、范圍和側重點。一長多校主要適用于同一區域、同一體制、同一任命主體的學校之間,側重于公辦學校。同時,一長多校的組建要統籌考慮到名校與“+校”之間的匹配性,如距離遠近、人文習慣、新舊搭配、數量適度等。一長多校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可操作性強,各區縣開發區大都采用了這種模式,效果也很明顯。委托管理主要適用于跨體制、跨區域的學校之間,可采用品牌輸岀、購買服務、經費包干、人事新機制等全面托管的形式,尤其適用于開發區的新建學校,新建學校建設務必高起點高品質。目前,部分開發區的新建學校采用了這種管理模式,效果凸顯。集團化辦學是在一長多校、委托管理等緊密型模式的基礎上,組建教育集團。教育行政部門原則上只對應教育集團,由教育集團總部學校統管各成員校,教育集團實行總部校長+若干執行校長一體化管理。教育集團是“名校+”的最佳模式形態,“名校+”推進過程中岀現的瓶頸和問題,都可通過集團化辦學來有效解決。兼并融合模式內涵上與傳統的合校并點類似,其特點是徹底完成融合,合并成為一個法人、一個代碼、一個財務、一個學籍系統。合并后可設校區分學段分年級段管理。這種模式采用的較少。

當前,建設教育強市和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取得了突出成效,西安教育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絕佳機遇,正邁進三個發展新階段:一是從有學上向上好學邁進。二是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三是從學校規模建設向內涵高質量提升邁進。

西安“名校+”工程,下一步要聚焦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深化升級,名校與“+校”要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實現六個升級,即由松散型向全面緊密型一體化升級,由教育聯合體向“名校+”共同體升級,由相對單一模塊向跨區域跨體制跨學段升級,由多模式復合式向集團化辦學升級,由區域資源統籌向市域、城鄉資源統籌升級,由體量規模優勢向整體高質量集群優勢升級。

從資源建設優化的角度看,其中由多模式復合式向集團化辦學的升級還有較大提升空間。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因此要不失時機地跨區域、跨體制、跨學段組建教育集團。凡沒有實現人財物和教育教學一體化管理的,不能稱其為真正的教育集團。集團化辦學一個重要目標導向就是要成為名校長的孵化基地、名師的培養基地、新優質學校的母艦基地。以集團化辦學為契機,契合基礎教育各學段辦學大方向,在各區縣(開發區)轄區乃至全市區域(重點是高中和職校),統籌規劃學校布局,合理調整辦學層次,改善優化辦學結構,做好(公益普惠)學前教育,做優(優質均衡)義務教育(核心是公辦初中),做精(多樣化有特色)高中教育,做新(創新融合)職業教育。

在人財物傾斜和激勵機制等方面打好“名校+”組合拳,充分激發公辦學校的內因驅動和辦學活力,變名校的輸血功能為“+校”造血功能,盡快讓薄弱學校的校長、老師、學生有新變化,學校有大變化,課堂上有積極變化,涌現一批批孩子家門口的新優質學校。

持續釋放“名校+”的動能和潛力,支持做實“雙減”、五項管理和課后服務。以提升“五力”為抓手,推進“+校”內涵質量再提升。一是提升校長的領導力。為校長放權賦能,真正實現教育家辦學治校。二是提升教師的發展力。各學校亟須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并使之成為教師之家,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幸福指數。三是提升學生的成長力。學校要成立學生成長中心,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快樂學習中享受成長,做最好的自己。四是提升家長的協同力。學校要成立家長協同中心,聚成家校共育的合力。五是提升教研員的支撐力。學校要成立教科研支撐中心,聚焦打造學校教育教學核心競爭力。

“名校+”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對現有學校存量的再洗牌,對學校增量的再布局。一個名校長,就是一座好名校,影響著身邊若干校長,也影響著周圍一大群老師。名師是關鍵,名師組成的團隊富有戰斗精神,更有榜樣力量。特別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班主任首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任課老師。新生沒進校門,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應該先走進學生的家門。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是誰并不重要,關鍵是看你跟誰在一起。“名校+”的意義更是如此,跟名校、名校長、名師在一起,你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名校+”是一縷春風,拂過之處,迸發盎然生機。“名校+”是一條紐帶,彼此惦念,溫暖你我之間。“名校+”是一種力量,引擎驅動,共創一個新的高度。“名校+”是一方格局,放大升華,立感有如站在山頂之上觀景抒懷。

(作者系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