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教育良好生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探尋優化學生作業負擔的實施策略是“雙減”政策下新時代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務。

健全作業管理機制 強化教師工作職責

教師要以“教書育人”為宗旨,以課堂改學為抓手,以教學質量評價為依托,積極構建作業管理機制,從源頭上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一)科學管理,統籌安排

學校要完善作業管理辦法,組建以主管校長為總負責的學生作業管理機構,全面負責學生作業的設計、布置、檢查、反饋、評價等工作。并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加強質量監督。

(二)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為了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設計作業前要先按教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確定作業的內容和形式,確定作業的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各教研組長要定期檢查,為學生的作業設計打好基礎。

(三)評估作業,及時糾正

各學科要成立以學科教研組長為組長,以全體教師為成員的作業評估領導小組。小組負責人要組織全體成員針對作業的總量、作業的內容、作業是否具有活動性、實踐性、探究性以及作業的難度和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進行評估,督促學科教師落實課程要求,合理布置作業。

(四)研究作業,重在育人

學校要把作業研究作為重要課題,并納入教研體系,不斷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研究作業的質量和水準。通過作業的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

(五)整體評價,促進發展

實行年級綜合評價,強化教師的整體意識,促進作業的高質量提升。

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做到減負增效

作業設計的科學合理,對提高作業質量至關重要。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全面體現素質教育。關鍵是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遵循設計原則,提高作業質量

作業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要使作業設計取得最佳效果,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在設計作業時,要按照符合科學要求的學生的實際和學習內容設計作業。貫徹這一原則,要求教師設計的作業內容時,要遵循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根據學生學習思維的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統籌安排,突出重點,突破難關。為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能力設計最優化的作業。

2.層次性原則。在設計作業時既要考慮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又要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層次性,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做作業的最佳效果。如本節課學完后可以設計四種類型的作業:一類代表本節課的基礎知識;二類代表本節課的知識和方法;三類代表本節課的知識、方法和技巧;四類代表本節課的知識、方法、技巧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這四類作業按學生的認知能力來分層完成。

3.趣味性原則。作業的設計要能和現實生活實際相結合,努力創設作業的人文情景、社會情景和自然情景,使作業的完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啟發性原則。作業的設計要能調動學生做作業的主動性,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將知識創造性的應用與實際,不斷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探究性原則。鼓勵教師設計一些跨學科的綜合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生活閱歷來對作業進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面向全體學生,創新作業模式

提高作業質量,教師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學習能力和教學內容,設計出能體現素質教育的基礎性作業,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

1.分層作業

(1)難易設置上的分層。要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科學的設置,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作業世界,并取得可觀的收獲。

(2)完成數量上的分層。針對學生學習上的差異性,在作業數量的設置上,要及時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和發展要求的不同進行增減,讓學生進行有效選擇,達到能力互補。

(3)完成時間的分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校作業安排的實際,因人制定完成作業的時間,不能一刀切,實行統一要求。

2.彈性作業

彈性作業,就是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根據教學的實際,設計出不同類型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自主選擇,達到練習的目的。彈性作業的布置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加強對學生作業的研究、指導和監控,建立學生作業題庫。其中題庫包括基礎性作業、綜合性作業和探究性作業。以便及時供學生選用。

(2)布置作業時,教師要把各類題公布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作業題型自選,作業數量自選。

(3)做作業時,教師可以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盡可能地做一些難度稍大的典型作業,讓學生做有所進,學有收獲。

3.個性化作業

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布置開放而有活力的作業,以喚醒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個性化作業設計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形式多樣,讓學生施展才華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個性化特長,設計一些形式多樣又適合學生實際的作業,讓學生盡情地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達到知識鞏固、能力提高的目的。例如:在課堂上設計一些表演型作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參與表演活動,在學生的表演中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在課堂上還可設計一些實踐型作業,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其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通過生活的感受,來體驗知識的力量,創造出良好的適合自己的學習的氛圍。

(3)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拓寬學習空間。

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開展社會教育實踐活動,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強作業完成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教師對學生在校完成作業,要提出具體的要求,并加強指導,以養成學生做作業的良好習慣,確保學生高質量的完成作業。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落實作業有關規定,促進學生進步發展

1.要規定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學生做作業時,要提前規定完成作業的時間,并提出獎懲辦法。這樣,學生就能一心一意做作業了,加快了做作業的速度,提高了做作業的質量。

2.要規定學生做作業時要先復習所學的課本知識。做作業前要重溫當天學過的知識,該看的再看看,該記的再記記,該理解的要理解透,在做作業中要涉及到的知識點復習一遍,把這些知識都融入大腦,然后動筆做作業,做作業的效率就會大幅提高。

3.要規定學生在做作業時,認真負責,一絲不茍。若遇到不會做的題,思考一會就很快跳過,等把會做的題做完后再做不會做的難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難題,經過思考后還不會,要讓學生問老師,在老師的輔導下讓學生對難題進行深入仔細的分析,已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4.要規定學生作業做完后,認真檢查作業。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檢查目的,激發檢查興趣;其次要教會學生檢查作業的方法,掌握檢查技能;最后要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增強檢查作業的自信心。

5.要規定學生做完作業后要進行小結。寫完作業后,告訴自己學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二)落實全批全改作業,加強面批答疑講解

學校對教師的作業批改要建立相關的制度,對作業批改要提出具體的要求。對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求全批全改,提倡面批面改。

總之,在學生做作業時,教師要用科學的觀念和方法引導學生,注重啟發、引導和幫助學生,加強課堂作業的批改,及時做好反饋,加強面批講解,認真分析學情,做好答疑輔導。

綜上,要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從多方面著手,多關注學生的成長,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改革之中。

作者單位:新疆和田縣喀什塔什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