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優化作業設計實現減負增效的策略研究
作者:牛國寧
發布時間:2021-10-14 15:40: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減負增效”講究的是教育有質量、有效率,即減少“投入”,增大“產出”,也就是要以人為本,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陜西師范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學校將“減負增效”作為減負工作實施的根本宗旨,筆者結合學校制定的五個流程管理來探討如何通過優化作業設計讓“減負增效”落到實處的。
一、積極構建體系 為“減負”護航
為使減負工作真正得到實施,切實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突出以人為本,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學校特別成立了由校長牽頭,教導處、德育處、年級組長、教研組長構成的減負領導小組,進一步完善了學校管理章程、學校管理手冊,并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相關制度,為“減負增效”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切實轉變觀念 通過優化作業實現“減負增效”
1.許多教師認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屬于實踐問題,不是理論問題。針對此觀點,學校減負領導小組組織全體教師進行討論,使教師明確這個問題既是實踐問題,也是理論問題。例如,為什么要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已造成了哪些危害?如何減輕學生作業過重的負擔?與此同時會不會降低教育質量等。這些問題如不解決,就不可能在行動上堅決貫徹,必然會出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現象。
學校還通過組織教師深入學習上級文件及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使教師自覺“負重”,努力使學生“減負”:一是思想上“負重”,即從實施素質教育的大局出發,以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為己任,以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目標,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并為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在業務上“負重”,一絲不茍,更新觀念,解放思想。通過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和能力。
2.通過優化作業實現減負增效,絕不能只靠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改變,更應該改變的是作業主體——學生,應該讓學生明白減負的目的不是單純減少作業量,而是為了學習更高效。減負不是不學習、不寫作業,而是應該使其思考如何更好地規劃學習,如何在較短時間內獲取更多更有用的知識,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成為新時代健康、快樂,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少年。
3.“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喊了多年尚無成效,家長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的學習時間越長越好,題做得越多越好,形成了一種“教師減負,家長加壓;成人有周末,孩子無周末”的怪現象。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還會想方設法增加孩子的作業量。為使減負工作落到實處,使家長、社會認識到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學校還通過家長微信群及家長會等進行減負宣傳,定期邀請優秀教育專家來校進行家長培訓,使家長認識到孩子快樂成長、個性發展的重要性。這樣,便為學校的減負工作構建出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立體化實施體系。
三、提高課堂效率 讓課堂檢測代替課后作業
“減負增效”的主陣地在課堂,把握好課堂教學是實現“減負增效”的核心。因此,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理念,將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帶入課堂,為學生搭建輕松愉快、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其在高效簡單情境中學習,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以數學為例:1.數學課題研究“如何實現簡約課堂”。能一句話說清楚的絕不能說三句,能用一個例題解決問題的絕不用兩個。課堂的各個環節都要做到簡約高效。2.組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信息技術,例如數學學習中幾何畫板的課件制作和應用。在講授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指數函數等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感知函數圖像的變化規律,教師就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制圖拖動函數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坐標的變化,發現其特點。這樣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起來更容易,課堂效率也得到提高。
課堂效率提高的同時,可以進行當堂檢測,讓學生當堂消化,其中部分作業便可在課堂完成,既提高了效率,又減少了作業時間,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四、因材施教 巧設制度激發學生潛能
因材施教與“減負增效”都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在滿足學生差異性需求與個性化成長時,“因材施教”等于是為不同的學生“減負增效”。
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都有所不同,如果教師給所有同學布置統一的作業,勢必會造成優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好的現象,導致部分后進生產生厭學情緒。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很有可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造成學習壓力的加重,使得學生對今后的學習失去動力和信心。一方面,課堂上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要有所差別,不能搞“一刀切”,學習任務的設置應體現梯次性,對基礎差能力弱的學生不設定過高的任務目標,否則會加重他們的學習負擔,影響學習效率的提升;對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適當地擴展教學內容,給他們設置難度較大的、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當學生完成既定任務以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再接再厲,向更高層次的目標邁進,因此做好作業分層布置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力一般的學生作業適量,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增加難度。比如,學校現階段實施的“彈性作業”,今天作業共十道題,五道基礎題、三道中等題為所有學生的必做題,兩道有難度的題為學優生的必做題,其余學生選做。選做不等于不做,可以在課堂鼓勵學生說出想法,適當獎勵,讓后進生嘗到超越自我的“甜頭”,這樣就能激發學生不斷超越自己。
五、增加實踐體驗作業 讓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
學校給學生布置的實踐體驗作業一般都跟節日相關。如婦女節為母親畫幅畫;教師節讓學生創作詩歌表示對老師的敬愛;國慶節讓孩子出一張小報等。其他實踐體驗作業中較多的是幫家長做家務,如洗衣、打掃房間、洗碗等。中學生的實踐體驗作業可以是演講視頻、辯論交流、實驗、研學感想、照片拍攝等。甚至規定,如果哪個學科當日布置了體驗作業,就不用再寫其他的作業。
六、作業問卷與量化制度持續推動
為不斷優化作業,持續、高效、保質地在作業方面減負增效。學校每月都對學生、家長發放問卷,調查各科作業的形式、數量、時長,和學生家長的認可程度等,同時學校對各學科的作業形式與質量會進行量化考核,如:每月作業布置的次數和形式、學生的完成情況、問卷反饋情況的落實等。每月表彰優秀,樹立榜樣,將優化作業落到實處,不走形式。以優化作業促進減負增效,讓學生真正受益!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