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必備的基本環節。作業的完成,一方面是學生學習新知識后,個體獨立思考,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形成技能的教育過程,它能及時對學習效果進行反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能準確發現課堂教學中的相關問題,反思總結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面臨的第一個困難是科目的大幅增加,作業壓力驟增;第二個困難是沒有“主”“副”科目之分,所有學習的科目都要進行質量測評,都要在最終的學業水平評價中呈現。學生感覺什么都要學,什么都要學好,從而產生不知道如何學、哪科更重要等困惑。以初中數學為例,據調查,目前教師在作業布置中也存在這樣幾個誤區:一是課堂時間幾乎被教師的講占滿,課堂上作業反饋太少;二是課后作業數量比較多,所用資料難度大,學生完成時間比較長;三是作業要求沒有分層,不論學習程度如何,大家完成同樣的作業,導致一部分后進學生無法完成作業,時間久了就產生厭學情緒;四是作業布置以書面作業為主,缺少動手實踐性的作業。

基于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漢濱高中西校區數學學科組提出“四化法”提高初中數學作業實效性的作業布置實踐研修,在實踐中歸納出以下幾個增加作業實效性的方法:

第一是課堂作業“規范化”。課堂作業規范化應當從“本子規范化,書寫規范化,自評互改規范化,老師再改規范化”四個方面抓起。

不管什么模式的教學方法,學習新知識后教師都會讓學生鞏固練習,但對學生手上的習題本并不作要求,師生都籠統地稱為“課堂練習本”。多年來,無論是在自己所帶的班,還是曾聽過的上千節數學課,筆者發現課堂上學生的練習本形式各異,有的孩子用一個固定的本子,每一節的練習每一道習題都當作要上交的作業一樣認真,練習完成了還不忘細心地用紅筆在旁邊對錯誤進行批注;有的孩子作業本不固定,今天用這個,明天用那個,抓到哪個用哪個;更有甚者什么也不準備,就在書上隨便劃拉兩下……從學生準備練習本的情況我們不難想象課堂練習的質量。鑒于此,我們提出“本子規范化”,要求學生把課堂練習本和要上交的作業本合二為一,課堂練習本就是正式作業本,正式作業本也就是課堂練習本,每節課練習題都在這個本子上完成。在教學環節中,凡是要讓學生書寫的,動筆前老師應統一規范書寫格式,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知識與技能的系統性。對有難度的題,老師可先讓學生思考分析并口述,老師規范的板書,再出變式題讓學生模仿。每節新課結束后在課堂留出三到五分鐘,讓學生獨立作業,鈴聲響起收完作業就下課。第二天課前科代表再發放老師批改檢查的作業,避免學生找本子浪費時間。

這樣的作業處理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在做中學,真正做到還教于學,也有力保證了作業的質量,減少學生抄作業的機會和課余時間的作業負擔。教師在批改時還能發現學生課堂聽講的認真程度,存在問題,以便及時和學生溝通,做到堂堂清,問題不過夜。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喜歡,老師輕松,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是家庭作業“個性化”。作為數學學科,因其抽象程度強,如果鞏固作業不恰當合理,學習的效果勢必會大打折扣,所以家庭作業的布置也必不可少,可家庭作業怎么布置?作業量怎么確定?也一直是困擾教師的難題。結合現代學生心理特點及家庭情況,對于初中生,采用個性化作業方式收效較好。這里的個性化不是任憑學生在海量的題里選,而是指要合理利用好課本和配發的教學資源。教師在集體備課時要商討把課本及相關資源上的題進行分類,至少分A(困難)、B(稍難)、C(容易)三類,學有余力的孩子在完成B、C的基礎上向A類發起挑戰,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而且教師需特別強調不能在一道實在做不出來的題上用時超過10分鐘,這樣既有利于其他科目時間的分配,也不影響學生的休息。對班級內中等上下的學生只要求其完成B、C兩類題即可,對學困生能做完容易題就值得表揚。可能有的班還有幾個特別的“困難戶”,就算再簡單的題都不會靈活變通的,就讓其把課本當天剛學的例題或定理法則推導再疏導一遍。

當然無論哪個類別的作業,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有能抽出條件主干的能力,培養“符號語言、圖形語言、文字語言”三種數學語言互換的能力,教會他們或“順藤摸瓜”,或“舉一反三”,或“兩頭湊”分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像做物理題一樣做數學,把已知、求證捋順寫出來,這樣也許做著做著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有布置就要有檢查,家庭作業的檢查尤為重要,無論第二天多忙,教師都要對作業進行檢查,需細改的細改,不需細改的寫上檢查日期,并在課前及時反饋,這樣學生對家庭作業才有所“敬”,才能真正產生實效。

第三是實踐作業“跨界化”。所謂“跨界化”其實就是每一學科的教學都要秉承“立德樹人”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自古以來數學就與哲學、文學、音樂、美術等密不可分,因而數學作業中更應當突出跨學科融合。比如七年級學習立體圖形時,數學老師可以和美術老師商量一起布置實踐作業,實踐作業可以分兩類,一是立體圖形的制作,二是立體圖形的繪畫。美術老師從美的角度提出要求,數學老師從圖形特點上提出要求,這樣學生通過同一份作業可以完成兩個科目的任務,何樂而不為呢?再比如學習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后,與地理老師相配合布置作業;學習古代問題后與語文老師一起布置作業。比如在講到“清明上河圖”這一課時,語文老師從場景描寫角度布置作業,數學老師可要求在場景中用上方位數據描述,歷史老師可讓學生融匯歷史背景等因素,這樣的綜合性作業對學生來說既是挑戰,又頗有意趣,實踐作業就有了價值。

第四是考后作業“自省化”。教師們常感嘆每一次考試都像是一場“自戀”,費盡心力地復習、出題、監考、批改、講評,大多數學生卻只關心分數。筆者感受最深的是每一次前腳剛考完試,學生后腳就進辦公室問自己考了多少分。很少有人會對自己在考場上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和反思。試卷講評完也只有少數同學會對自己的學習做階段性總結,大多數學生對老師布置的考后反思,也不過寥寥幾筆應付。

針對此,我們在試卷講評前采用問題作業引導學生進行回顧梳理,設計問題如下:

1.你在考場中花費時間較長的是哪幾道題?最終解決該問題了嗎?

2.你所做的題中答案不確定的有哪幾道?

3.你的困難題考查的是哪一章節哪一類問題,用到哪個法則、定理或定義,課本上有相似的類型嗎?若有請找出來。

4.請你再把這些章節內容對照課本再過一遍,你是否能解決這些問題?

5.如果個人能力不足,和同學討論后你能解決幾個問題?

用這5個問題引導學生先進行自省式糾錯,在反思的過程中再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講評試卷時再次收集學生共性難題由教師進行講解,這種形式的作業遠比把試卷講完后讓學生參照答案改錯要好得多。

“作業如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作業如雨,你看見的永遠只是一部分;作業如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誠如學生所言,只要教學還在繼續,作業就注定與教師和學生朝夕相處,怎樣做到師生都減負,師生都樂意接受,這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永遠不變的研修主題。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高中西校區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