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小學規范作業管理的細則

網上有個帖子:“不談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做作業,雞飛狗跳,嗷嗷直叫……”這是孩子做作業時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很多家長表示:“焦慮恐慌一定是有的,我們既擔心作業多會影響到孩子的全面發展,又害怕作業不足會影響學習成績。”而在學校,作業的量、內容、形式、評改等每一環節教師都煞費苦心,很多教師的頸椎病也是因為長時間伏案批改作業造成的。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作業十項要求,內容翔實,是指導學校進行作業改革的行動指南。筆者認為可以從學校“三必須”、學生本位的“作業六要”、教師布置作業的“六不要”著手行動。

學校“三必須”:首先必須理念到位,作業不等于學習的全部,同樣要落實立德樹人、五育并舉,不是單純的知識本位,還有核心素養提升的目標;其次必須統籌管理,以學校為單位,通過校本研修達到統一原則、目標、標準、方式的具體要求,學校的作業需要進行系統設計,發揮集體智慧共建共創共享,作業要達到減負增效的目標一定是在合理的統籌中落實的;最后還必須改變評價標準,對學生、教師的評價是多元化的、開放的,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不被作業困擾,教師不被單純的分數指向束縛。

學生本位的“作業六要”:要科學、要高效、要設計、要督導、要評估、要環境。

要科學:科學的作業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身心發展需求。

要高效:做到有價值、有效果、有效率。不做重復的、機械的作業。

要設計:作業設計需要在層次性、多樣性、差異性;情景性、體驗性、趣味性;選擇性、開放性、自主性;整合性、融合性、綜合性;實踐性、探究性、反思性中下功夫。

要督導:搭建支架有指導;監督完成有質量。

要評估:批改及時有效;評估正向有建設性;多整理和展示。

要環境:物理空間環境、心理環境,創建自由、支持、關愛、書香、獨立、安靜的學習氛圍。

總之,完成作業的能力最終升級成為學生終身獨立學習及思考的能力。新知小學長期進行研究就是一次次校內督導評估的成果,4D作業模型突出指導性、區分性、展示性、持續性的特征。

教師作業布置六不要:

不要超量——教師自己先做一遍,以便把控時間;

不要超標——根據課標的要求設計;

不要隨意——設計前想清楚作業的目標;

不要缺位——不讓家長指導和批改;

不要教條——不能單純依賴習題集或課外參考;

不要敷衍——批改作業時心中要有學生,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共創交流中研究、設計、評價作業的能力最終將促進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作業革命,是促進師生成長的全新開始。我們堅信:作業革命讓教育奔跑。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太華路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