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為祖國貧困山區的孩子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我愿意!”

一個人一生總會有許多刻骨銘心的回憶,對于青年教師趙靜來說,美麗蒼涼的大涼山便是其中之一 ,那些笑著和惡劣環境抗爭的彝族孩子們是她最深的牽掛。“我永遠記得5月的陽光里第一次見到他們時內心的震動,永遠記得他們送我離開時情不自禁流下的淚水。”趙靜回憶起在大涼山的日子說道。

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解除,作為北大教育基地“高楊杰校長工作室”成員校一名年輕的黨員教師,趙靜只身一人前往大涼山,參加“教育部組織‘國培計劃’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開展的支教活動”。輾轉多所城市,當她從成都乘坐客車行駛了300多公里盤山公路,終于來到支教的甘洛縣城關小學時,趙靜的心中除了激動還有后怕。可是,孩子們的笑臉仿佛最好的鎮靜劑,一到校門,師生的熱情讓趙靜只想把她掌握的知識傾盡所有地教給學生們。

簡單安頓后,趙靜馬上投入工作。上示范課、指導青年教師、組織講座、參與學校各類常規活動……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甚至體驗了七天七夜停水、每天只吃一頓飯的艱難;感受了因為頻繁的地震余震而慌亂奔跑的狼狽;適應了沒有家人與孩子陪伴的每一個日夜……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有80%的彝族人,而且甘洛縣城關小學有7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容樂觀。趙靜想盡一切辦法,學習上關注、生活上關懷,以愛的教育打開孩子的心扉。她在教學方法、教學環節上下足功夫,課上和學生積極溝通交流。起初趙靜還擔心會有學生因為語言交流、學習基礎差等問題在學習中出現情緒或心理上的不適,可是,她沒想到,“這些大山里的孩子們有著超乎常人的樂觀和堅強,他們打心眼里尊重老師、敬重知識。”

趙靜帶領學生攻克學習上的難關。她設計開發智力的游戲,備好每一節課,讓每個學生在數學課上都能聽懂學會。課后進行集中輔導或者個別輔導,竭盡所能在短時間內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學生接受高效教學。

“幫扶一所學校,就是幫扶一個民族。”支撐一所好學校最強有力的條件就是老師。支教期間,趙靜盡她所能更新其他老師的教育理念。“從踏進甘洛城關小學那一刻起,我就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流水的兵’。”說這話時,趙靜目光炯炯。

趙靜注重培養老師使用高效實用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準確把握備、教、輔、改、考、評等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充分認識發揮多媒體教具的作用,讓老師們注重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趙靜的努力沒有白費。伊莎是學校安排和趙靜結對幫扶的老師,也是土生土長的彝族女子。趙靜和她結對后,一起備課、探討,常常利用多媒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她們先后圍繞“如何備課”“如何上一節優質課”進行專題研究。“現在,我得知伊莎已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我為她感到驕傲。”趙靜自豪地說。

如今回想起大山里的經歷,趙靜依舊常常被感動:記得參加“國培計劃”送教下鄉活動到斯覺片區的“小歷險”;克服山體滑坡、電閃雷鳴這些困難,依舊完成海棠片區最后一次送教活動的體驗;車子行駛在山路上,突遇泥石流的死里逃生的驚險;同行們給了趙靜莫大的勇氣,她才能將完美的課堂呈現給學生……這些種種就像珍貴的照片一樣永遠定格在她的記憶中。

被蚊蟲叮咬,遇到泥石流危險的時候趙靜沒有哭,但當她支教結束,最后一次去教室,告訴孩子們“你們一定好好學習,學好技能建設家鄉,老師期待你們走出大山多看看,趙老師在陜西等著你們”的時候,她哭了;當收到阿支校長發來的信息“你所帶的班級數學成績由之前的均分31分提高到了76分”時,她哭了……回首那段大涼山的回憶,回首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趙靜內心一直有一個聲音響起:“教育,值得;當老師,值得!”

劉昕整理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