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我幸福;我堅守,我無悔!我的青春留在茫茫大山中,留在清貧的講臺上。這是一代中師生的時代芳華,這是值得我永遠堅守的教育初心。”

漢中洋縣是東方寶石朱鹮的故鄉,有被稱為秦嶺秘境的生態環境。這里萬畝花海香,人鳥共家園,但因山高路遠導致的教育落后卻是當地的現實。

1996年,畢業于城固師范的鄧愛華被分配到洋縣溢水鎮花園鄉完全小學。一排低矮的平房,一根搖搖欲墜的旗桿,一面斑駁的木頭黑板,七個老師七十幾個學生……這些是鄧愛華開啟教育夢的最初印象。

上世紀九十年代,山區條件特別艱苦,一捆干柴、二斤米、一瓶咸菜是孩子們每周到校時必備的“三大件”。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7歲的鄧愛華和學生一起劈柴挑水、蒸飯刷鍋……早早地成為另一群孩子的“老師媽媽”。

那年冬天大雪封山,學校的柴米油鹽眼看著就要見底,幸好有附近好心的村民喊老師們去家里吃飯。風雪交加中,鄧愛華爬上二道梁推開了木門,主人遞來一碗剛出鍋的熱米皮,揭開屋角火堆里熱氣騰騰的吊罐,熱水中溫著一碗油潑辣子。“天冷,怕凍住了……老師,您別嫌棄,趁熱吃。”看著女主人局促不安地解釋,鄧愛華忍不住哽咽。那一刻,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教好這些山里的娃,要對得起這些淳樸的村民!

寒來暑往,愛的故事在平凡的日子默默上演。鄧愛華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傍晚,當別人合家歡聚時,她奔波在家訪的路上;記不清有多少寒冬清晨,當別人貪戀溫暖的被窩時,她頭頂雪花來到學校……但,她卻清楚地記得:生病時,孩子們悄悄放在講桌上的感冒藥;大雨中,稚嫩的小手為她撐起的小花傘;每年教師節,天南海北的學生暖暖的祝福如約而至……工作的勞累和生活的創傷,仿佛早就被孩子們的愛悄然撫平。

2003年,鄉村工作八年之后,鄧愛華被選聘到漢中市洋縣南街小學。這一年,新課程改革在全國正式實施。沒有課改培訓,她就自學,記錄了數十本自學筆記,寫了三十余萬字的教學反思;公開課任務來了,有人退避,她卻挺身而出,躲進書房發憤圖強,書山文海中費力攀爬……越努力越幸運,初出茅廬的她很快成長為學科骨干,從洋縣大山溝里出發,一路走到漢中、西安、上海、北京。“全國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全國百佳優秀語文教師”等榮譽紛至沓來。

2014年9月,首批學科帶頭人鄧愛華工作坊成立。榆林神木、安康嵐皋、銅川印臺、寶雞陳倉都留下了工作坊的足跡;在湖北、寧夏、天津、上海,一百多次講座和示范課,三萬多公里的行程,兩萬八千多名參訓師生,讓團隊收獲了榮譽,更收獲了成長!2019年,鄧愛華工作坊入選教育部首批名師領航工程團隊;2021年,她被評選為陜西省第四批名師培養對象。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近年來,工作坊培養省級學帶、能手25人,各級骨干教師30余名。作為優秀團隊,鄧愛華工作坊受邀前往加拿大作學術交流,走出國門,又一次向前行的步伐向更高更強更遠邁進。

2015年8月,洋縣在城郊五里外新建城西小學,組織有意向將鄧愛華派往新校。有人疑惑:“哪有人從城里往鄉下跑的?”家里人也有怨言:“這么遠,你是打算不管孩子了嗎?”面對親友的質疑和不解,鄧愛華沒有猶豫,帶著使命感和責任感,義無反顧地扎根新學校。這是真正屬于鄧愛華的“西遷故事”——她和同事們頂著烈日拔草挖地,農村長大的她輕車熟路;迎著朝陽大汗淋漓,搬桌子掃教室無人喊苦;踏著月光,制訂計劃討論方案,經常已是凌晨時分……

2017年7月,為了解決脫貧攻堅的移民問題,漢江河畔的西南壩安置點新建的洋縣城南學校召喚開拓者,鄧愛華又一次響應了號召……西遷、南搬、東進,鄧愛華秉承初心,腳不停息,似乎已經習慣了在不斷奔走中享受教育創業的幸福。

這些年,隨著自身影響力的擴大,陜西省多所名校或私立學校都對鄧愛華拋出了誘人的橄欖枝,她每次都婉言謝絕。“因為我深深知道,是鹮鄉的青山綠水滋養了我,是我親愛的孩子和講臺成就了我。扛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循師道,守黨性,念初心,書情懷,扎根鹮鄉,愛我所愛,我無怨無悔!”

李玉整理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