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推進基礎教育“三個課堂”建設
作者:王文濤
發布時間:2021-10-13 10:04: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自“課堂革命·陜西行動”活動開展以來,延安市教育系統堅持用延安精神統領“課堂革命”工作,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質量推進基礎教育“三個課堂”建設工作。
堅持守正創新,做優做精“第一課堂”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準確把握國家新課程改革的總體方向,在守正創新中不斷加強“第一課堂”建設。一是強化教學過程監管督導,構建起涵蓋基礎教育所有學段、全部科目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測長效機制。二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先后形成延安中學“智慧課堂”、延安職院附小“自主學習課堂”等近百種課堂教學模式。全市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百花齊放局面,深度激發了師生生命潛能和精神狀態,有效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三是堅持用科技賦能教育,全市近年來累計投入教育信息化經費2.2億元,智慧校園建設和創客教育全面開展,并且通過“遠程同步智慧互動課堂”試點項目,免費為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提供優質學習資源。
堅持行穩致遠,做實做強“第二課堂”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十三五”以來,累計投入89.1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484所,確保各級各類學校功能部室全部達到省級標準,把“第二課堂”作為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構建“五育并舉”育人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是堅持紅色鑄魂。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堅持開展一天一次的“延安精神特色班會課”、一周一次的“延安精神學習分享活動”、一月一次的“延安精神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唱紅歌、演紅色劇、講紅色故事、朗誦紅色詩詞等形式,讓延安精神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主旋律。組建延安精神講習社、紅色志愿者聯盟、紅色創客社等2466個社團,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實踐,自覺傳承紅色基因。二是發展體育項目,弘揚紅色體育精神,大力發展校園足球,每年投入500萬元經費,改善校園足球活動條件,聘請外籍足球教練員進校指導教學,培訓各級足球教練員1100余人,形成了班級、年級、學校、縣、市多層級常態化校園足球聯賽機制。延安市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全市創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18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幼兒園20所。三是發展紅色美育,實施“紅色戲曲進舞蹈室、經典紅歌進音樂室、紅色電影進影音室、農民畫進美術室、陜北說書進語音室”為主要內容的紅色藝術進校園活動,引導學生與紅色藝術對話,立志成為根正苗紅的新時代青年。四是發展紅色勞育,建立健全勞動實踐評價機制和實踐經費保障機制,構建“2+6”勞動教育課程體系(“2”指兩門勞動教育必修課,“6”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校內日常生活、社團活動、家校共育、社會實踐、生涯規劃等教育因素結合),充分發揮勞動育人功能。每年扶持建立一批勞動教育示范校,全市建成勞動教育示范校24所、素質教育示范校29所。
堅持善作善成,做活做亮“第三課堂”
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大課堂,在體驗磨礪中自主成長,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閉環,為學生健康成長護航。一是常態化開展延安精神系列教育。建立中小學黨史、國史教育基地126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16個,建成紅軍小學31所。全市中小學堅持把特色班、團、隊會搬到革命舊址去開,把革命傳統教育放到紀念館去上,讓革命傳統教育走進靈魂深處,形成了“延安精神小小講解團”等一批鮮活新穎的紅色主題實踐活動品牌。二是系統化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鼓勵各學校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堅持開展“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鑄延安魂”的紅色遠足等活動。三是全面化推動校外教育活動發展。目前,全市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13個,其中全國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1個、省級示范校外活動中心4個。探索開發了剪紙、腰鼓、秧歌、說書等20余項延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開設了舞蹈、音樂、書法、棋藝等40余項特長培養課程,每年培訓青少年萬人以上。四是持續化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生態。
下一步,延安教育將不斷探索基礎教育“三個課堂”的新方法、新途徑,構建育人新生態。
(作者系陜西省延安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