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個課堂” 實現“三全”育人
作者:惠 強
發布時間:2021-10-13 10:03: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三個課堂”首次將課中課后、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極大地拓展了教育場域,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為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指明了“陜西路徑”。
一、認識和體會
首先,“三個課堂”構建了全面育人的新生態。通過打造“三個課堂”,構建起課堂教學、課后服務、校外教育環環相扣的完整育人鏈條,實現學生、教師和社會知識提供者融會貫通的課程體系,共同構成立德樹人“大課堂”,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教育系統的具體實踐。
其次,“三個課堂”既是認識論,又是方法論。“三個課堂”以大教育理念為主導,突破學科壁壘,按校內校外、層次類別、屬性側重點等不同,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及社會課程進行重新定義與建構,統籌為一個整體,為全面提升育人質量提供了抓手。“三個課堂”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使課程、文化、活動、管理、實踐、協同“六個育人”真正協調統一。特別是“第三課堂”引領學生走出學校,進入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各種場所,打開了育人空間,革新了教育觀念,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提供了方法路徑。
最后,“三個課堂”是振興陜西教育的行動指南。今年,陜西省教育廳印發了“課堂革命·陜西行動”向中小學延伸的實施方案,拉開了陜西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帷幕。“三個課堂”的提出,既是對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深度實踐,也是今后陜西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三個課堂”突破傳統課堂限制,為學校深化教育改革、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新抓手、新動能和新陣地。
二、思考和行動
一是持續優化教育管理。“三個課堂”拓寬了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空間,是對作業、手機、睡眠、讀物和體質“五項管理”的有力保障,是對提升“四點半”課堂質量的重要支撐,更是對促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有效實踐。我們將以打造“三個課堂”為抓手,全面梳理教育改革舉措,深化教育教學實踐,促進德育課程化、系列化、體驗化、實踐化,大力發展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落實“陽光體育一小時”等要求,拓展勞動教育的廣度、深度和強度,支持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堅持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二是全面深化教學改革。2020年,寶雞市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開展“作業管理”和“成志教育”推廣應用,吹響了“作業革命”的號角。我們將以“作業革命”這個“小切口”,作為撬動中小學減負、提質、增效的支點,進一步深化拓展“高效課堂”教改成果,打造課堂教學改革新生態,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有時間參與“第二課堂”,有機會進入“第三課堂”。下一步,我們將全面提升統籌能力,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做強“第一課堂”,做活“第二課堂”,做大“第三課堂”,努力實現“三個課堂”融會貫通,努力創造新的教育生產力。
三是著力推進協同育人。近幾年,寶雞通過“新時代·新教育”系列行動、“大思政+新德育”育人品牌培育等活動,著力構建主體多元、立體育人的新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們將在全市教育系統開展“三個課堂”大學習、大研討、大實踐活動,深刻認識和理解“三個課堂”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構建深化“三個課堂”的體制機制,切實發揮教育行政、科研及各級各類學校在建設“三個課堂”中的作用,充分調動教師、學生和家長的積極性。圍繞建設“三個課堂”,進一步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深化文化、生態、陽光、健康、安全“五個校園”建設,創新發展學生社團,優化課后服務質量,拓展社會實踐場所,著力打造協同育人新生態。
四是積極搭建社會平臺。如何打破教育圍墻,讓學生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走向更加廣闊的“第三課堂”,我們一直在實踐探索。今年上半年,我們持續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認定了一批市級研學基地,隨后將認定一批研學資質單位和精品線路,為學生走進社會提供支撐。我們將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作為重中之重,要求每個縣(區)至少建設一個縣(區)級基地,目前正在加緊推進。我們將積極向政府及相關部門爭取,力爭讓全市所有博物館、科技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文化藝術場館等全面向中小學生免費開放,為上好“第三課堂”提供一流條件。我們還將積極挖掘革命、鄉土、民俗、農耕、工業等文化資源,加快開發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第三課堂”。
(作者系陜西省寶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