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在行走的課堂中成長
作者:張 琪
發布時間:2021-10-12 09:26: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研學旅行始于2013年,是由北京、上海、西安等試點城市起步并逐漸推廣到全國的課外德育活動。主要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年齡特點,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本文試就學校如何開展研學旅行教育活動進行探討。
一、 研學旅行,要與愛國教育共情
“立德樹人”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的初心和目標,研學旅行作為一項德育活動,要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首位,學校在設計線路的時候就可以著重安排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教育基地,優先選擇能夠突出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的路線,比如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楊虎城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延安棗園和照金革命紀念館等基地。為了達到教育目的和活動預期效果,應該在研學旅行活動準備階段,充分利用主題班團會對相關愛國主義基地的背景情況進行活動預熱。預熱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興趣,設置班級講解員、文化小導游、繪制展覽基地參觀導圖等,這樣有利于實現研學旅行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共情。
二、 研學旅行,要與自然山水共融
現在城市里的學生,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高樓大廈里面生活,而那些原本在我們生命里隨處可見的泥土芬芳、河水流淌、鳥鳴花香卻成為稀缺的感受,只有以山水之靈氣滋養生命,只有走進大自然,走進祖國的壯美河山,才能讓生命敬畏自然,讓生命敬畏生命,讓生命熱愛生命。
秦嶺的豪邁,陜南的清秀,陜北的廣袤,關中的富饒,這些都適合留下師生的足跡。我們甚至可以在合適的季節,搭帳篷露營,自帶食材野炊,體味餐餐皆辛苦的父母心,感受大自然夜晚的靜謐和神奇,聆聽夜晚的蟲鳴,觀賞滿天的星斗,相信這樣難得的研學經歷一定會印刻在學生們的心中,成為難忘的美好記憶。
三、 研學旅行,要與歷史人文共現
《國家寶藏》帶動的是全國經久不衰的博物館熱。而陜西得天獨厚的不只是作為南北分界的秦嶺,更有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基。歷史人文方向的研學旅行,自然應該納入研學旅行的路線版圖。當師生一起徜徉在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乾陵、杜陵、漢陽陵、黃帝陵、華清池、法門寺博物館、關中民俗博物館等數不勝數的文化寶庫里,增加的不僅是文化的積淀,更是對智慧的中華民族祖先的敬仰,對自己家鄉的自豪,對人生未來的期許。
四、 研學旅行,要與科技時代共進
陜西是教育和科技大省,高校數量全國第三,還有以中科院西安分院為代表的眾多前沿實驗室,學校可以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時與高精尖、高科技的現代技術進行嵌套,如閻良西飛、臨潼授時中心、交大工程坊、西工大實驗室、空軍工程大學、西安光機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在這些濃縮著科技魅力的主題場館和實驗室參觀學習,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時空變換的奇妙、科技前沿的魅力、科技智造的力量,有助于培養學生樂享科學的思維,激發中學生獻身祖國、投身科技的學習熱情。
五、 研學旅行,要與師生家長共建
家長,作為研學旅行的重要課程資源,既可以拓展研學旅行的視角、渠道、門類、路徑,又可以研發和潤澤出更加充實的研學旅行校本課程資源,而讓老師、家長在假期休閑時光中帶領學生一起,參與到研學旅行的活動中來,開展周末親子游、暑期研修游、寒假故鄉游等小規模、小群組、小單位的活動,也有利于把研學旅行項目化整為零,化繁為簡,易于操作,形成家校攜手、師生共融的良好局面。
六、 研學旅行,要與生涯規劃共生
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同的今天,研學旅行還將承載著更重要的職能——更清晰地認識自我,更深入地了解社會,更主動地體悟不同行業的工作特質,更有意識地將自己未來的理想、職業的規劃和當下的學習與生活相結合,探尋源于內心的興趣,確立可以為之奮斗終生的職業發展方向,讓每個孩子不僅在研學旅行中實踐、體悟、感受、分享,更通過這種渠道找到自我,避免被動、盲目的專業選擇之后中途退學重考等極端情況出現。
伴隨著我們國家日益增強的國力,伴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伴隨著立德樹人、知行合一的教育需要,研學旅行將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能讓學生的生命在行走的課堂中得到滋養、成長、豐盈。
作者單位 西安市鐵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