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市西莊鎮昝村學校“第二課堂”——跆拳道特色教育彰顯魅力
發布時間:2021-10-11 15:56:49
韓城市西莊鎮昝村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農村寄宿制學校,學校占地13720平方米,現有教職工38人,在校學生140人,其中小學94人,中學46人。昝村學校以“以人為本,以人育人”為辦學理念,提出了培養“體質強、氣質佳、素質優、品質好”的“四質”學生,讓學生“先成人,后成才”,為學生一生奠基。為此,學校立足“三個課堂”建設,在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特色課程資源,把跆拳道“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核心理念和學生成長教育緊密聯系起來,倡導傳承傳統武德精神,把“三禮”(知禮節、懂禮儀、有禮貌)作為學校文明教育的靈魂,以活動為載體,以競賽為動力,全力打造學校特色教育品牌。通過一學期的辦學實踐,昝村學校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學校校情的特色教育之路,以跆拳道為主的體育特色已經成為提升學校品位的金字招牌。
一、思想上高度重視,有專業教練隊伍建設保障
成立了跆拳道教學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把跆拳道工作(包括教學和競賽訓練)作為重點之一納入整體工作計劃之中。跆拳道不僅是一個項目、一項活動,而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學校把跆拳道教學列為學校校本課程的特色品牌,在統一開設體育與健康課、舉辦花樣體育大課間等體育活動課程的基礎上,突出跆拳道特色。
在日常的教育中,我們的專職外聘教練備好課,每周兩次來校按教程對學生進行一小時的訓練,學期結束,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比。教練不僅僅教會了學生正確的跆拳道動作,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從心里面去感受跆拳道的文化與精髓。訓練課上,教練從跆拳道基本的禮儀、站姿、沖拳、格擋、前踢、橫踢等方面進行教學。孩子們總是用一種非常認真的態度去學習模仿每個動作,雖然每次的訓練比較辛苦,但孩子們非常熱愛這個活動。
二、“外練”與“內煉”相結合,既“增強體質”,又“淬煉氣質”
學校自2021年初以來,跆拳道全面進入學生課堂,每周專門開設兩節課進行跆拳道訓練,使跆拳道運動由“貴族”運動一變為“平民”運動。教學中以“尚武崇德”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磨練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通過長期的武術訓練,讓孩子們練出強健的體魄,這是“尚武”的精神基礎。“崇德”崇尚道德修養,與人為善,寬厚處事,豁達胸懷,通過武術訓練,磨練出樹立尊師愛友,誠實守諾,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達到修身養性的教育作用。
現如今,學校的跆拳道訓練已初具規模,學生們一提到跆拳道,個個精神抖擻,練起來,一招一式有模有樣、有板有眼,鏗鏘的腳步,嘹亮的口號,干凈歷練的動作,氣勢磅礴,不輸成人。跆拳道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在他們身上盡情展現。他們正在因跆拳道變得更堅韌、更頑強。他們那種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意志也在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同學。如火如荼的跆拳道運動讓整個校園充滿了青春的氣息。
三、訓練與育人相結合,既“提升素質”又“培養品質”
隨著跆拳道教育的發展,跆拳道禮儀為校園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跆拳道精神滲透到師德建設、校風建設、學生德育工作和課堂教學等各個層面。
借助各種契機,開展跆拳道展示活動,加大宣傳跆拳道的“武德”精神,并進行愛國主義、行為習慣、文明禮儀、尊師守紀、責任、孝道、感恩、誠信、健康等宣傳教育,跆拳道精神,把學生生置身于一個文化氣息濃、文明程度高的氛圍當中,使學生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受到鞭策,自覺樹立學習意識,確定正確的人才觀和價值觀,自覺提升自身文化素質,不僅豐富了學校文化氛圍,而且提升學校“三風”建設力度。讓“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激勵同學們健康成長,努力拼博,矢志成才。
跆拳道,不僅讓孩子們學會了跆拳道的基本技能、知孝感恩、禮義廉恥、還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加了膽識,身心都得到了全面發展。“我孩子學習跆拳道后,變得開朗了,敢講話了,都喜歡去學校了”。五年級一位家長激動地這樣說。
四、做好遠近規劃,鞏固跆拳道特色建設
使學生在學習中了解跆拳道運動,享受運動的快樂,在運動中提高身體素質、學會一定的技能、培養良好的體育興趣是我們的初衷。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不忘初衷,對我校跆拳道教育做了遠近規劃:
近期規劃:今繼續在學校推廣跆拳道運動,在學校形成良好的學習跆拳道的氛圍,更重要的是學習跆拳道的禮儀和武德精髓,不斷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文明習慣、禮儀養成等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百折不屈、拼搏進取的精神。
長遠規劃:在跆拳道特色教學的基礎上成立運動隊,打造成具有代表鎮、區跆拳道最高水平的跆拳道運動隊。通過選拔、訓練,參加各級各類跆拳道比賽,讓學生深入感受和體會跆拳道的真正魅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今后,學校將繼續貫徹“為學生一生發展服務”的辦學目標,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四質”教育,繼續深入推進跆拳道項目的開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再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