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縣第三小學積極響應陜西省提出的“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規劃,以“三個課堂”為抓手,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深度融通,將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全面融合,努力架構課堂、課后、校外一體化育人的橋梁,堅持五育并舉,為學生終身成長奠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構建理想課堂,強化第一課堂

1.堅守課堂“主陣地”

學校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引導教師自覺投入教研教改,自覺鉆研教育教學,自覺投入上好每一節課,講好每一堂課,積極構建理想課堂。嚴守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的教育教學“主陣地”,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統編教材,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將課堂教學同立德樹人、師德師風、思政課程、“我為群眾辦實事”等緊密融合,提高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

加強“五育”并舉課程建設。推進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持續深化思政課教師“大練兵”主題活動,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課程作用。豐富體育美育課程內涵,創新體育美育活動項目,定期舉辦學生運動會或體育節,廣泛開展校園藝術活動,通過強化基礎目標、整體融合推進、打造精品特色,形成“一校一品”的學校體育美育發展新局面。

學校開設了一些特色校本課程,如一年級每周開設一節象棋課、一節魔方課,二年級每周開設一節圍棋課、一節魔方課,一至三年級每周開設一節硬筆書法課,四至六年級每周開設一節軟筆書法課。繼續開展好音樂課樂器進課堂和美術課中的特長培養活動,各年級開設樂器分別為:二年級巴烏、三年級口風琴排簫、四年級葫蘆絲、五年級陶笛、六年級排簫,每種樂器堅持開展兩年,保證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美術課本學期滲透的特長內容分別為:二年級泥塑、三年級剪紙、四年級線描、五年級裝飾畫。這些課程的開設,更好地加強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美術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興趣特長,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二、全員社團活動、“5+2”課后服務模式,深化第二課堂

2.豐富社團活動內容與形式。

全校范圍內開設語言、數學、英語、音樂表演、美術、科技、體育共七大類68個社團,每周三周五下午,學生按自己的特長與愛好選擇感興趣的社團,學校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朝氣蓬勃的景象。為了弘揚陜北民間藝術,學校二人臺、剪紙等社團聘請了專業老師上課。

其中小小演說家社團每班每周推選一名學生參加演講比賽,每周都有不同的主題,評選出周冠軍,每四周在周冠軍中再評選月冠軍,每學期評選年度總冠軍。這樣一學年每班至少有30多名孩子參與演講比賽,兩年內就能做到人人參與演講比賽,為每位學生都提供了鍛煉的機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學生的自信心,而且通過不同主題的演講,陶冶學生情操,對學生進行不同方面的思想教育。

在操場上,設置了秧歌、健美操、武術、鼓號隊、足球、花樣籃球、花樣跳繩、乒乓球等社團。每到周三、周五下午,操場上鑼鼓喧天,同學們敲著鑼打著鼓,舞著扇子,一派喜慶熱鬧的景象。花樣籃球,花樣足球,將籃球與足球的基本動作融入音樂,編成了優美的舞蹈,學生在節奏明快的旋律中,既掌握了籃球的基本動作,又愉悅了身心。

3.做好課后服務工作,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學校于2021年4月起開展課后服務工作,遵循“家長、學生完全自愿,校內實施,有效監管”的原則,得到了家長、學生的一致好評。2021年秋季學期起,實行“5+2”的課后服務模式。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壓總量、提質量、減壓力、優服務”為重點,切實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在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組織形式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完善課后服務保障機制,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升教育教學質師,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努力做好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減法”,做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加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學校的課后服務方式將逐步完善“社團化”和課程的“特色化”,使課后服務真正實現“三不”承諾——“不上基礎性文化課、不集中輔導、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為學生的課后生活增添了靚麗色彩,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生參與率達到了98%左右。學校將積極探索,如在傳承經典文化、整合校內外資源、豐富德育工作內涵上下功夫,形成符合校情的課后服務新模式。

4.推進“悅雅”校本德育體系建設,實現文化育人、活動育人。

深入打造“悅雅”校園文化,推進“悅雅”校本德育一體化建設,將“悅雅”文化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之中,著力培養文雅有禮、博才多藝的陽光少年,培養師德高、善管理、能研究、會反思、身心健康的品牌教師,培養會溝通、能配合、重家風、懂教育的模范家長。以精神文明建設為載體,營造有利于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積極向上的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努力創造一個優雅的校園環境,高雅的人文環境,向上的精神環境,和諧的工作環境,舒適的生活環境。繼續在全校師生中開展讀書匯系列活動、勵志少年評選活動,增強全體師生的凝聚力、戰斗力和主人翁責任感。構建以和諧為導向的學校文化,創造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教育氛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注重實踐與體驗,優化第三課堂

5.以校外陣地為依托,開展實踐活動。

學校結合重大節日,“紅色基因代代傳”、“尋訪家鄉傳統文化”等主題實踐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郝家寨紅色革命紀念館、王家坬紅色革命紀念館等,開展思政教育,憶苦思甜、憶往思今,珍惜革命成果,激發學生知黨愛國的熱情,培養學生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組織學生前往文廟、府州古城、哈鎮的馬占山秀芳圖書館、聚金邦農產品開發公司的海紅果生產線、樊登讀書會等地,尋訪了家鄉古建筑及家鄉特產海紅果,學習陜北剪紙文化,開展了祭孔拜孔等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游玩中增長了見識,了解了家鄉傳統文化,了解了府谷的歷史、繼承和發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弘揚了民族精神,增進了熱愛家鄉的情感。以班級為單位,走上街頭,走進社區采用不同的形式的開展學雷鋒實踐活動。

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將學校有限的活動場地拓展到家鄉更廣闊的空間里,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更多的學生在更廣闊的領域里參與到活動中來接受教育,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6.開展好家庭勞動教育與校外勞動實踐活動。

學校全方位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分年級段列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校內的事情積極做”、“家里的事情主動做”、“校外的事情熱心做”四個層面的勞動教育清單,由家長或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好日常勞動、集體勞動、勞動實踐等勞動教育活動,學期末各班級評選“勞動小能手”,學校評選“勞動小標兵”進行表彰獎勵。通過勞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勞動的美好,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用勞動創造美好。

學校將珍惜歷史機遇,貫徹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嚴格“雙減”及“五項管理”要求,以“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為契機,積極探索推進“三個課堂”向縱深建設,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深化學生的學習內容,鍛煉學生的身心健康,熏陶學生的藝術審美,養成學生的勞動技能,促使學生的興趣愛好、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發展,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