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輔寫作鋪就成長之路
作者:駱新強
發布時間:2021-10-11 15:32:40 來源:教師報
從教近15年了,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初的躊躇滿志:把每一節歷史課講得精彩!但是在我用心準備每一節課的過程中,卻實現了另外一個目標:教材上的每一課都有我發表的文章或試題,當然這些文章主要是教輔文章。近十年來,我發表了約500篇知識講解類和拓展類教輔文章,命制的試題也大量發表或被我校學生使用,還參編或獨著了二十多本歷史教輔書。教育寫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回望教書生涯,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教輔寫作鋪就了我的成長之路。
以教輔寫作帶動閱讀
回憶自己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讀書的情況和大學時期不可同日而語。一是沒時間讀書,感覺讀書所得很難用于教育教學之中;二是小縣城條件有限,找到自己想讀的書不容易,網上購書有時候又舍不得,就這樣逐漸放棄了閱讀,直到我開始了教輔寫作。
2020年,俞敏洪在一次直播中說,有很多中小學老師,一年都不讀三五本書,而且一輩子都是教教科書上的那點東西,不斷地重復,最后自己就被掏空了。他的話引起了我的反思,也讓我警醒。
十年前我剛開始教輔寫作時,既是為了寫作成果變成鉛字的“精神獎勵”,也是為了稿費的“物質誘惑”。為了“獎勵”和“誘惑”,我克服了工作的繁忙,擠時間讀書學習,趕稿到深夜是常有的事。當時為了寫好一篇千字文教輔,博得編輯的賞識,我通常要翻閱各種資料,我還購買了知網賬號,大量閱讀知網上的文章。可以說,一篇千字文可以輕松帶動你進行幾萬字的閱讀。
從教輔寫作走上教科研之路
我的教育寫作是從寫論文起步的。教育行業初生牛犢的我躊躇滿志,曾連續向《歷史教學》等學術期刊投稿多篇論文,結果只有一篇被采用,當時心情很低落,認為自己根本不適合教育寫作。在備課過程中,我接觸到大量教輔資料,閱讀了很多教輔文章,就此和教輔寫作結緣。我認為,和教科研論文相比,教輔寫作門檻低、難度小、出成果快,更適合初入教科研大門的青年教師。
顏習齋說過:“一人行之為學術,眾人從之為風俗。”寫論文必須有所創新,或提出新的問題,或找到新的解決方法,而“一人行之”的創新談何容易!歌德曾說:“世上最艱難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沒有不是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真正下筆寫論文時,你會發現自己想到的別人也想到了,自己想寫的內容別人早已寫過,自己要做的,是好好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寫出新的東西。所以論文的寫作要有長時間的閱讀和積累,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像寫詩歌散文,一時興起,一蹴而就。寫論文要慢得多,沒有坐冷板凳的功夫,論文還真寫不出來。而教輔文章,無論是知識講解類教輔還是知識拓展類教輔,寫作難度都小得多,而且出成果更快。
正是在教輔寫作中,我樹立了教科研的信心。例如“中國國民黨”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我用心鉆研這部分內容,閱讀了大量相關論文和專著,先后發表了多篇教輔文章,完成了四千多字的教研論文《對中國國民黨誕辰問題的思考》,發表于《中學歷史教學》雜志,參加優質課評比等教研活動時,我也傾向于選擇這部分內容參賽。
在教輔寫作中提高教學水平
2020年春天,我參加了教育局組織的課堂教學研訓縣級競賽,比賽內容是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9課《改革開放》。接到通知后,只有三天時間準備,時間倉促,但我卻很從容,因為圍繞本課內容和農村改革問題,我已經發表了10篇教輔文章。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源頭活水。在教輔文章的寫作過程中,我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以這10篇教輔文章的內容為素材,我很快完成了教學設計和課件,課堂上講得很從容、很精彩,得到了評委的好評。
我認為,一線教師不必動輒談新課程理念、新教育模式、新教育思想,不妨多花點時間研究試卷應該怎么出、題目語言應該怎么設計之類具體、微觀的問題,研究試題類教輔的寫作和有效利用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學水平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