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代哲學的特點和中心是認識論,它抓住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之間的關系,也正是當時哲學家的努力思索才為近現代的哲學觀點提供了基礎和前提,現代很多哲學觀點的啟蒙都來源于此。美學屬于哲學的分支,本文將梳理西方近代美學的相關哲學觀點,并從中發現美學與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西方近代美學對于美育式音樂教育實踐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同情”效應 反思判斷力 美育式音樂教育

西方近代美學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即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和大陸理性主義美學,本文將選取兩大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并進一步展開論述美育式音樂教育。

英國的經驗主義美學

1.洛克——唯物轉為唯心的開端

作為近代西方第一個將哲學的主要問題明確地確定為“人類理智的研究”的人,洛克首先以人的認識機制為核心,建立了系統的“經驗主義”認識論。其中有關美學的部分,他提出了“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關于何為第一性質的問題,其提出第一性質從直觀來看就是關于物體客體描述的特質,包括質量、數量、體積等,而第二性質則是我們主觀的部分:香、冷、熱,當然也包括美丑。這里很直觀地告訴我們,有關美的定義通常直接受第一性質的影響,但又不完全由第一性質來決定,很重要的部分來源于主體的經驗判斷和感受,這就是對客觀事物的絕對服從,也就是完全強調客觀事物中絕對的唯物主義的美開始轉向主觀的唯心主義。當然,洛克所提觀點的最大意義是標志著個人審美自我意識的覺醒。

2.柏克——美是一種社會性情感

柏克認為,美的判斷不應從個體的生理感受中去尋找,而應該在社會賦予的“情感”中去尋找。他將美定義為“物體中所引起愛或類似愛的情欲的某一特質或某些特質”。在他看來,美需要與人的社會性情感聯系起來,如果能讓主體產生“愛”或者類似“愛”的情感,那么其就具備了美的特質,這直接將審美的前提定為了心理基礎,也就明確了情感是發現美的橋梁。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在創作時,就是在“復制”或“構建”一種情感,也正是這種情感必然帶著一定的社會時代特征,并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所以它很美。這一點休謨也是認同的,他同樣肯定了“同情”效應,并指出因為人的成長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情感感受力,但也一定存在一種普遍的標準,這種普遍兼而有之的判斷力往往掌握在少數擁有敏感判斷且公正的人手里,至此,美學的大門徹底向人類打開,關于美的判斷也真的可以由“人”來做主。

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美學

1.萊布尼茨——否定經驗主義

萊布尼茨的觀點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他認為感性的判斷體現了人類理性上的軟弱,這可以解釋為人類處于理性判斷的初級階段,人的感性感受一定來自理性的根源,就好像先天的基因決定后天的特性。但基因很難被發現,所以經驗主義應該被修正,這也反映了人既是理性的承載者又是情感的體現者。

2.狄德羅——理性與感性糾結的選擇

狄德羅的部分觀點不能很好地自圓其說,但也正是因為某些“強行”的解釋,才體現了美學關于理性和感性的選擇,以及他們艱難的博弈。為了解釋美,他提出了“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質”兩個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他認為“美的根源”是一種關系,“美的本質”來源于對關系的感覺,這里明顯體現的是個人主觀性,但狄德羅堅持美的判斷應該是理性的、客觀的,并用“見到的美”和“客觀的美”加以區分,前者因人而異,后者永恒不變,其最后還是回到了美的普遍性判斷的問題,美作為一種理性概念,應該清醒地認識情感。

3.康德——反思判斷力

康德確定了關于“自在之物”不可知性的判斷,在他的哲學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事物人類都要去認識。為了解釋人類是如何看待和認識美的,康德提出了一個概念——反思判斷力,反思判斷力就是用來判斷那些沒有理性概念但又必須去理解的事物,例如美,這里的解釋和之前關于美的理論非常像,是一種主觀判斷的情感共鳴,而這種情感必然是人類先天普遍存在,這個過程自由發生且無關概念。這樣似乎既不完全否定理性主義,又給了人本主義判斷美一個很好的解釋。人們不再用一個抽象的概念,而用共通感來判斷美的部分理性和感性達到了統一,解釋美的崇高就變得自然起來,成為知性以外的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在面對較為難以理解的龐大事物時,會與理性自由配合來分析對象,從而激發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對自己有了更多認識的同時人也變得高尚起來。這就是審美、追求美對人的教化作用,除了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外,也加強了人的自我意識和道德本性。

4.黑格爾——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

黑格爾是西方傳統美學的總結者和最佳解釋者,他的那句“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可能乍一看不明白其中含義,筆者先不論絕對理念和個人理念的主次地位,但黑格爾認為美確實體現了理念。他將藝術劃分在了絕對精神這一環節,所以藝術也可以理解為解釋世界的一種方法,精神表達是其內容,感性生動的表達是其途徑,而且通過二者的關系解釋出了藝術的發展軌跡,即象征性藝術、古典型藝術、浪漫主義藝術,以及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藝術家的創作應該是遵循人類精神的歷史,要追求高尚的、有力量的東西,表達一定的精神內容。正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西方近代美學對于美育式音樂教育實踐的積極意義

1.提高美學認識、推動美育式音樂教育的認識深化

2019年4月,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堅持明德引領風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切實改變高校美育的薄弱現狀,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音樂教學是學生感受美的客觀前提,作為美育的有效途徑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作為音樂教學的主導人更應該加強美學知識的學習,提高美學認識。如果不能掌握音樂教育甚至是美學的理論基礎,對美育教育的基本任務不清楚,對于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不能實際執行,在教育實踐中也將直接導致學校音樂教育方向不明,審美導向弱化。

作為音樂教育的執行者和實踐者,教師的美學素養是實現美育的關鍵,美育的實踐與發展也必須建立在美學理論的基礎之上,這樣的音樂教育才擁有美育性質。

2.更加重視情感因素之于音樂教育

筆者前篇介紹的各位哲學家的相關美學觀點,一直沒有繞開一個關鍵的因素,那就是情感。洛克認為美是一種社會性“情感”;狄德羅認為美應該清醒地認識“情感”并安排好這些“情感”;康德則認為美必然是人類先天的一種普遍“情感”,這個過程自由發生且無關概念;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感性亦可以涵蓋情感的表達。這些哲學觀點都不約而同地將美與情感聯系在了一起,甚至直接將美定義成一種情感,那么,“情感”亦應成為音樂教育美育部分重點關注的因素。

音樂教育的核心就是進行審美教育,情感是產生初級審美愉悅的關鍵。我們可以試著用言語來簡單描述一下音樂教育中審美的基本過程,首先是音樂刺激的產生,其次審美主體開始分析理解這種刺激,最后審美主體通過注意、聯覺、想象和“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綜合運用形成“知覺性思維”,獲得音樂審美體驗,這基本就完成了審美的初級階段。可以看出,情感是整個審美過程的中介、紐帶、橋梁,是感受音樂美的關鍵。從美的角度來說,美可以是直接關乎情感的,最終亦會獲得情感的高峰體驗,所以美育式音樂教育更應注重情感因素。

3.“精神內核”體現美育式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

基礎音樂課程教育的目標,是提高綜合素質的全面性,課程應集中反映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應從單純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使其具有社會責任感等人文素質,并實現創新、實踐與個性發展。

美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對于個體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有著絕對的積極意義,在審美和音樂實踐的過程中,因為對精神內核的理解和感悟,從而發現自我、發展個性,個體意識得到充分表達從而完成自我實現,進入“自由”的狀態。這一切都是因為“美”而實現。

從上述課程改革要求中可以發現,音樂教育一般有以下幾個不能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是綜合素質;二是音樂技能的教學和引導;三是實踐和創作;四是三觀和人文素養,這些就是音樂教育所包含的精神內核。人既不能沒有感性的追求,也不能沒有理性的探索,不同的藝術題材可能會因為相同的藝術潮流形成表達類似精神的藝術作品,而這些作品的背后包含著人文精神的共通性,也正是黑格爾關于美的理論中所說的“絕對理念”。

近代美學開始尋求的是與生活現實、審美現實聯系在一起的道路,這樣就明顯從抽象思辨轉向為人本身,畢竟經驗世界依然是人類唯一可知的世界,情感是其中最不可忽視的因素。筆者認為,上文提到的哲學家都對美有關于情感的解釋表示了接受,甚至利用情感或者共通感來解釋高尚,黑格爾不光解釋了藝術的感性表達,更對精神內核進行了闡述。美對于音樂教育不光是“通感”“移情”,還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傳達,精神自然也就變成了美對于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簡單來說,審美就是利用藝術文本這個中介,以情感為紐帶去體驗創作者的審美經驗并感受理解背后的人文精神,在生理、心理、精神層面得到愉悅并升華,這體現了美的“神圣性”以及審美教育無可替代的教化優越性。

結 語

本文的切入點并不是就技藝而講藝術的教育意義,因為就教育本身而言,技術或知識層面的東西可能是大家最熟悉,也最直接能感受到的,這些在藝術上肯定都有所體現,可以對教育產生積極的意義,音樂從作曲上講可以是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憶力,而美術則可以是空間感和色彩學。但是就哲學層面而言,分析美是什么,美是如何工作的,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去理解審美,完成好美育式音樂教育。隨著解構主義的出現,過去的價值體系需要進行重新評估和解釋,應該辯證地看待哲學家對于美的闡述,切忌全盤否定。過分的否定將會讓世界進入相對主義或虛無主義,會讓整個社會產生認識危機,怪誕、荒誕絕不是藝術最終的選擇,藝術要遵循人類精神,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情感和精神內核才能真正實現美育價值。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狄德羅.美學論文選[M].張冠堯,桂裕芳,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鄧曉芒.西方美學史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4]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5]朱琳.音樂教育學概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6]王耀華,喬建中.音樂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