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育人的有效途徑
作者:訾婷婷
發布時間:2021-10-09 15:38:0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對于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而在我國國內外形勢實時變化的情況下,院校育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對全方位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據此,本文主要對職業教育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育人途徑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進一步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 職業教育 思政課程 課程思政 育人途徑
引 言
思政課程在不同類型教育中始終承擔著思想政治觀念傳播的重要責任,意識形態屬性十分強大,是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優勢。職業院校積極開展思政課程主要是基于學生個體發展需求,教師通過針對性的引導措施,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探究與解決能力,使得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實現自我全面成長與發展。作為思政課程的有力補充,課程思政屬于一種先進教育理念,以期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育人作用,實現思政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隨著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思政課程過于單一化的教育教學形式得到了有效改變,實現了多元化教育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課程的實效性。在職業院校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加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育人途徑構建的重視。
課程思政概述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我國高校不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功能,還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學校應充分合理利用課堂教學途徑,思政理論課程應在不斷改善中逐步強化與其他課程融合互通,使得各種課程實現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前行,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作為思政教育形式,課程思政可以將愛國主義情懷與理想信念等實時融入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并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變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而且,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基于平行分布彼此彌補,有助于深入開展思政教育相關工作。
基于課程思政特性而言,作為思政教育的創新形式,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深層結合與全方位開展。以前專業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工作的狀況并不樂觀,只是偶爾“隱現”,但是這并非是課程思政,此活動太過分散化,且缺乏系統性。真正的課程思政講究有意識與系統化,是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在教學時,教師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有意識且系統化地結合學生特性,充分發掘思政教育資源,以順利開展思政教學,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分析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間息息相關,兩者都需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但是方式方法、技術手段與側重方向存在一定差異,需以辯證統一的角度分析兩者之間的具體關系。
1.基于思政課程統籌規劃思政資源
思政課程是面向職業院校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路徑,表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需求,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課堂教學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思政課程需切實有效發揮指引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學生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工作,強化思政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同時,全方位增強思政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之間的實時交互,確保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高度融合。
2.基于課程思政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主張非思政課程教師同樣需要在教學時滲透一定的思政教育,做好價值正向引導工作。課程思政的本質是課程觀,并非增設一門課程或者一項活動,而是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整個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立德樹人育人目標。所有課程都具備育人功能,而所有教師都承擔著育人職能。職業院校也應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創新改革,增強其他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深層挖掘不同類型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重新審視過于注重專業教學而忽視思政教學的不良現象,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教書育人目標。
職業教育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育人的有效途徑分析
1.建設課程資源結合育人機制
職業院校由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以課程資源結合育人機制為前提,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育人作用。其一,強化認識。只有積極轉變理念,促使所有教師明確意識到課程資源結合育人機制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可促使教師的行動與思想高度一致,才可進一步養成德育自覺性,從而實現學生道德素養提升的目標。其二,提高教師素養。職業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育人機制建設,明確提高了對于教師素養的相關要求,即既要具備扎實且專業的教學能力,又要具備豐富且良好的道德素養,基于自身較高素養影響學生,以此實現思政課程教育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接受繼續教育提高自身職業化能力,使得自身為學生思政課程教育活動開展作出貢獻,促使學生發展成為復合型人才。此外,教師還應具備豐富且專業的思政課程知識,并要持續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相關知識,完善知識體系,創新思政課程教育內容與方式方法。
2.占據網絡思政教育主導權力
在“互聯網+”教育模式衍生發展形勢下,各職業院校都應與時俱進,建立互聯網教育平臺,以實現互聯網教育模式。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育人機制建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以正向新聞和信息占據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正向引導,從而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思政互聯網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是對思政課堂教學模式的彌補,基于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可完善學生理論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實踐能力,實現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與全面性?;ヂ摼W思政教育平臺建設過程中,可有機匯總思政課程相關內容,融入互聯網平臺,以建設模塊化思政教育模式切實滿足學生的異質性學習需求,強化課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中實踐應用的具體價值。此外,利用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還可安排專業教師承擔輔導員職責,為學生提供正向性與針對性引導,強化思政教育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通過互聯網構建思政教育平臺,專業教師可獲得學生動態信息,由此分析了解學生思想變化,并就學生實際狀況,正確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實現自身綜合全面發展。
3.呈現課程多元化與個性化價值
職業院校課程體系屬于一種課程組合,具備多維性與全面性,但是不同類型的課程體系價值特性不同,此差異性主要體現在體系課程內容層面與學生對于課程知識傳輸的強弱層面。職業院校雖倡導在課程體系中融入育人教育,但是受課程差異性影響,課程間的育人功能與作用方式大不相同,使得思政課程育人模式逐漸趨向多元化。所以,職業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育人機制中,應全面突顯課程思政價值的多元性,以此滿足學生的異質性與個性化學習需求,強化學生學習動力,發揮其本質性育人效果。
其一,職業院??烧蠀R總課程體系,在不同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協調引導并教育學生,促使其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強化思想道德素質,以體現院校課程多元化特性,并注重實踐課程合理安排,基于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提高實踐課程實效性。其二,學生基于互聯網平臺獲取所需知識與技能,在課外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舉辦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水平,使得學生通過實踐理解并吸收知識,從而實現自身實踐能力的顯著強化。其三,積極開展社區服務相關工作,或就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趨勢舉辦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通過實踐深入理解德育知識,以此推動學生實現健康全面發展。
4.有機創新合作與深入拓展資源
(1)教學實踐過程創新改革
教師應主動有機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教學,構建協調合作全新機制,實現教學與實踐基于德育過程方式的并驅前行,還需適時轉變以專業學科為主的科研模式,構建跨學科專業和校內協同創新模式。
(2)重視師資隊伍構建
加大師資隊伍培訓力度,并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等角度將新時代德育要求轉換成專業教師話語權,加強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3)育人機制創新優化
適度轉變以學校思政部為思政教育主要陣地的德育模式,采取以思政部為主,并適時融入其他各相關部門為一體,深層探究課程思政全面一體化路徑,將整個職業院校打造成為育人共同體,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5.構建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互帶體系
針對職業院校教育實際情況,構建思政課程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良性交互機制。職業院校思政課程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所承擔的課程教學任務雖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實現教書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然而二者之間一直都缺乏協調性,如此便嚴重影響了最終育人效果。基于職業院校全員全程思政格局,只有思政課程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協調合作,才可切實解決思政教育的孤島現象。構建思政課程教師與專業課程教師互帶體系,是有效彌補各自教學短板的主要方式。針對不同專業,以班級數量為基礎,設計完善的、有針對性的教師互帶機制。為進一步實現思政教學融合專業、專業教學滲透思政的目標,各專業引導者、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創建定期交流微信平臺,共享交流相關信息。專業引導者可共享人才培養思政的頂層設計,專業教師可共享課程思政的心得體會,思政教師可共享最新的思政理論與案例,通過定期共享交流的方式,獲取良好輔助互帶效果,推動全員全程思政育人得以實現。
結 語
職業院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結合育人教學創新,是進一步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表現。現階段,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協同工作依舊面臨著巨大挑戰,但若是加強重視,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馬克思主義立場與觀點加以分析、解決,將更加有助于培養出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吳保紅.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共建中職學?!叭庇谁h境[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20(18):240.
[2]汪俊仁.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論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0(4):24-25.
[3]尹亞沖,孫琳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及其實踐路徑[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35(2):106-109+120.
[4]沈陽.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4):16-17.
[5]田應輝,徐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探究——以高職土建類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9,21(4):71-74.
作者單位:神木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