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改視角下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思考
作者:楊 浩 付艷芳
發布時間:2021-10-09 15:30:4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是促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制度創新,智慧校園建設是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得以高效順利實施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目前智慧校園建設存在的思路復雜、耗資較大、工期較長、對院校技術要求較高等問題,成為多數高職院校難以突破的瓶頸。基于此,文章提出“全國一盤棋,統籌規劃、分工合作、各盡其能、優勢互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走出困境,整體推進”的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設想。
[關鍵詞] 診斷與改進 高職院校 智慧校園
課題:2019年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智能教育機器人支持下的新型“雙師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課題編號:19GY058;主持人:付艷芳)。
基金項目:2019年榆林市科技計劃項目“智能化應用技術研究——智能教育機器人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9-116-01;主持人:付艷芳);2020年榆林市科技計劃項目“智慧課題構建的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CXY-2020-018-05;主持人:楊浩)。
2015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要求逐步在全國職業院校推進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全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隨后,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相繼印發了一系列文件,推動和指導職業院校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2016年5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印發關于《確定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試點省份及試點院校的通知》,確定天津市等18個?。▍^、市)分別開展中、高等職業學校教學診改試點工作。
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圍繞學校辦學的核心目標,構建涵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的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突出學校在質量保證中的主體地位和責任,實現質量改進常態運行,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螺旋提升。由此可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邏輯體系,涉及學校辦學和人員管理的全過程。要支撐如此龐大的邏輯體系高效順利地運行,無疑對學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及應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完備的智慧化網絡基礎設施、齊全的業務應用系統、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關鍵數據的實時自動采集,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監測預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便捷性。本文就當前診改視角下的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淺析,并提出了舉措建議。
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現狀
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以來,校園信息化建設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各院校都在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信息化之路。部分院校已經著手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而還有一些院校建設思路不清、目標不明、推進緩慢,建設成效不容樂觀。
縱觀各院校智慧校園建設模式,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學院自身具備較強的技術力量。大部分應用系統,無論是硬件設施的安裝調試,還是軟件平臺的設計研發都需要依靠學院自身的技術力量來完成。二是學院自身缺乏必要的信息系統研發能力,主要通過購買成熟產品、購買技術和服務來維持校園網絡和應用系統的運行。前者的大部分應用系統都由學院自行開發,在這種機制下,各應用系統所需數據庫由學院信息系統開發人員統一建設,在數據定義方面容易形成統一標準,每個數據項在各個業務系統中保持相同的類型、長度及意義,使得整個業務數據成為一個天然的有機體,有效地保證了數據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實現了數據的高度共享,避免了信息孤島的產生。同時,采用相同的技術標準開發各系統之間的訪問接口,使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與共享更加暢通,極大地降低了數據中心建設、系統集成、數據融合與清理的復雜度,推動工作順利進行,建設成效較為顯著。但是,這種模式的可推廣性不強,一般院校不具備足夠的技術力量。后者是目前智慧校園建設普遍采用的模式,大致思路為:首先,對原有的網絡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進行冗余擴展、提高可靠性,升級帶寬和吞吐量,保證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和實時性。其次,購買或升級各業務應用系統,如教務管理系統、學工管理系統、線上教學平臺、人事管理系統等,這些系統往往來自不同的研發廠家,所以各應用系統中的數據定義及訪問接口的技術標準往往不盡相同,導致每個業務系統各自成為一個信息孤島,信息難以共享。由于各種原因,有些系統尚未運行,有些系統只啟用了部分功能,造成基礎數據缺失,這種先天不足破壞了數據的完整性。又由于信息不能共享,相同的數據項在各業務系統中的值并不相同,沒有辦法同步到其他業務系統,破壞了數據的一致性。這些弊端無疑為后期數據中心建設、消除孤島、數據融合與數據清理等造成了障礙,導致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出現推諉扯皮,系統集成、數據融合、數據清理難度加大、工程推進遲緩等問題。所以,即使有的學院已經開發了質量監測與控制系統,但是由于基礎數據不完整、缺乏一致性、訪問不暢通等,導致該系統仍然無法順利運行??梢娭腔坌@項目建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診改工作的順利實施必須要借助智慧化信息平臺。質量監測與控制平臺的全部數據來源于各個業務管理系統,如果學院業務系統不齊全或運行維護不佳,數據缺乏一致性和完整性,那么質量監控平臺就無法發揮作用。來自各個研發廠商的業務系統都是一個個信息孤島,需要打通如此多的孤島,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即便是孤島打通,但數據清洗談何容易,經費投入大暫且不說,后期維護中的推諉扯皮所造成的影響也無法估量。而且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和診改工作的不斷深入,對業務和數據的要求更加精細化和多樣化,勢必會對業務系統的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投入人力、財力以升級現有業務系統或開發新系統。筆者曾經對業界流傳的“學院信息中心是個燒錢的部門”持有懷疑態度,但事實證明,技術力量薄弱的院校,就是靠購買技術、服務、售后維護等保證學院的信息系統穩定運行。根據診改實踐和調研分析,高職院校普遍接受診改理念,而阻礙診改工作全面快速推進的主要因素是學院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一是普遍對診改成效給予了高度肯定,但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很多院校難以負擔高額費用,對于條件較差的院校來說,建設智慧校園難度更大。二是“各自為政、單打獨斗”,一些學院單獨建立了數據中心、單獨購買了全部應用系統,導致頂層設計不科學、統籌規劃欠合理、資源共享率低、重復建設等問題。三是雖然診改思路研發質量監測與控制系統的公司很多,但由于診改工作是新事物,對其認識理解不深刻、實踐經驗不豐富,加之有些廠商急功近利,導致成熟、可推廣的產品極少。四是學院購置的各業務應用系統來自不同的廠商,需要消除孤島,進行數據融合與清理,導致技術難度增加、工期延長、推諉扯皮現象頻發、建設經費增加等問題。五是多數學院技術力量薄弱,難以勝任如此龐大復雜的二次開發、升級改造和日常維護工作。六是數據采集智能化水平不高、實時性不強,很多院校缺乏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為核心技術的數據智能采集基礎設施,大部分數據需要靠人工輸入,“偽數據”“假數據”“錯誤數據”“漂亮數據”泛濫,難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使診改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七是底層業務系統管理人員信息素養不高,責任擔當缺失,對數據維護更新不及時、不準確,使監測與預警失去作用。
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對策探析
為了切實、高效、深入地開展診改工作,針對上述問題和困惑,筆者提出的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思路是:全國一盤棋,政府統籌規劃、政校分工建設、政校共擔費用,減輕學校壓力,形成診改合力。具體做法如下。
由教育部有關部門牽頭組建專門的軟件研發部門,抽調具有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學工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相關業務管理經驗的領域專家、診改專家,具有實際診改經驗、信息系統集成領域的專家及技術骨干等組建專門的軟件研發團隊,全面負責高職院校全部應用系統及質量監控平臺(以下稱一體化應用系統)的頂層規劃、分析設計、研發調試、安裝維護及升級換代等工作,使得整個系統成為一個天然整體,各子系統之間無縫銜接,數據資源達到完全共享,有效地保證了數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了孤島消除、數據融合、數據清理等額外開銷,有效降低了建設成本。
建立兩級云數據中心,即國家級云數據中心和省級云數據中心,各院校不單獨建設數據中心,各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轉移到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化數據應用終端。將一體化應用系統部署在國家級和省級數據中心(或應用服務中心),通過鏈路冗余、服務器熱備等技術提高系統可靠性和服務響應速度。應用邏輯部署完成后,向各院校免費發放賬號和密碼,各院校通過普通瀏覽器用統一分配的學院賬號和密碼登錄一體化應用系統,并根據院校自身實際情況靈活設置各子系統的運行環境和參數,使其滿足“一校一策”的個性化應用需求。
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及智能設備實現關鍵數據自動采集,一方面避免了手工錄入造成的主觀錯誤和刻意制造的“漂亮數據”,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系統的便捷性和師生使用感。對于不能實現自動采集的業務數據,一方面要通過培訓提高業務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和業務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多人審核、層層把關、考核評價等方式,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同時逐步樹立數據意識、強化責任擔當,培育質量文化,形成“數據不敢錯、不能錯、不想錯”的思維習慣和職業素養。
筆者認為,上述智慧校園建設思路,實現了云數據中心和全部應用系統的高度共享,為各院校建設智慧校園降低了成本和難度。既發揮了上級領導部門統籌規劃的引領作用,又實現了各高職院校資源、智慧的高度共享;既降低了建設成本、縮短了工期,又減少了各院校的資金、技術投入,有利于政府和高職院校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各盡其能、共建共享,同時,激發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的積極性,對幫助高職院校走出困境,全面推進診改工作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EB/OL].(2015-6-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zdgj/201507/t20150707_192813.html.
[2]楊應崧.診改,不是加給學校的“緊箍咒”[N].中國教育報,2016.
[3]楊應崧,王成方,林娟.基于信息熵理論的職業院校診改目標適切性測度模型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6):30-34.
[4]宋蘇軒,楊現民,宋子強.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新一代高校智慧校園基礎平臺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9(8):18-24.
作者單位: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