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院校在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本文通過系統梳理當前社會養老服務供需現狀,剖析目前高職教育中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本文提出應建立以需求為導向、以先進理念為引領,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 高職教育 養老服務專業 需求導向 培養模式 創新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多項舉措推進養老服務行業快速發展,但由于老齡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養老服務方面的各項機制還不夠健全,專業化、規范化、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需求還不能獲得有效滿足,養老服務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本文通過對我國高職教育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梳理,剖析我國高職教育在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我國高職教育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合理化建議。

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需求現狀

據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統計,截至2019年11月,我國有2.49億老年人。另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約有4400萬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約有1300萬失智老年人。“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中國將從輕度老齡化社會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據預測,2050年失能與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將達8200萬。隨著我國老年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大,數量大、高齡多、空巢多、失能失智多、慢性病多等問題進一步凸顯,養老形勢嚴峻,今后我國的養老服務需求明顯呈上升趨勢。

1.養老服務行業現狀

老年人的需求主要有生活照料、基礎醫療護理、精神文化、生活環境、康復保健等,概括來講,養老服務就是要滿足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教六個方面的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養老服務行業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顯著。養老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對集組織管理、教育咨詢、協調合作、開發研究等多種角色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越發明顯。

2.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現狀

(1)養老服務人員數量不足

根據我國《民辦養老機構管理辦法》規定,護理人員與服務對象的配備比例要符合要求,服務對象生活能自理的,配備比例不低于1∶8;需要半護理的,配備比例不低于1∶5;需要全護理的,配備比例不低于1∶3。按照目前我國約有4400萬失能與半失能老人來進行計算,護理人員缺口約為1300萬人。而目前在社區和機構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人員總數不足100萬,機構從業人員近30萬人,而持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養老護理員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0萬人。目前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總量嚴重不足。

(2)素質普遍不高

根據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承擔的民政部研究課題數據顯示,北京市養老服務人員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468人(占總人數的21.7%);初中文化程度的有976人(占總人數的45.2%);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有568人(占總人數的26.3%);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46人(占總人數的6.8%)。養老服務人員普遍較低的專業素養和學歷層次導致其只能從事最基本的生活照護,對于心理疏導、康復訓練、活動組織策劃、機構運營管理等崗位很難勝任。

(3)專業性不強

目前養老服務人員的平均年齡在40到55歲之間,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受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對養老護理崗位的界定模糊。這導致其工作內容龐雜、勞動強度大、待遇偏低,不利于定向培養高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和促進更多的人加入養老服務隊伍。

(4)人員流失率高

由于目前養老服務行業發展水平有限,且存在社會認可度低、工作環境較差、薪酬待遇低、勞動強度大、職業晉升途徑不明朗等原因,導致養老服務人員流失率較高。從全國養老職業教育發展來看,養老服務專業的學生到崗第一年的流失率達30%,第二年達50%,第三年達70%。目前陜西省高職院校養老服務專業的畢業生流失率較低的是陜西工運學院,流失率在50%左右。

3.高職院校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養老服務專業教育已基本形成了從技工院校、中職學校、高職院校到本科學校的立體化教育體系。其中,高職院校是中堅力量,肩負著培養大規模具有先進服務理念、良好職業素養、專業知識技能、溝通協調能力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重任,在國家和教育部門的重視下,全國養老服務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1)全國養老服務專業人才職業教育政策體系已開始建立

2014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較好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以適應和滿足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需求。2019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七部門印發《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 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提出以職業教育為重點抓手,提高教育對社會服務產業提質擴容的支撐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家政、養老、育幼等緊缺領域人才培養培訓體系,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支撐服務產業發展,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由此可以看到國家已經開始從建立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的角度推進養老行業職業教育。

全國已有北京、天津、山東、陜西等16個省和直轄市開始了省級養老服務人才職業教育制度的建設探索。同時,地市級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制度建設也在積極推進,如江蘇的宿遷、無錫、南京,山東的臨沂、泰州等。

(2)以職業教育為主體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

我國已初步形成以老年服務與管理、老年保健與管理等為基礎的養老服務人才職業教育體系。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一直是高職養老服務教育中的重要專業,2019年,共有221所高職院校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2020年增至278所。就具體教學體系而言,目前高職院校的養老服務專業主要針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醫學護理、康復、社會工作等方面,課程設置包括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生活照護、基礎醫學、康復、社會工作等,教學模式一般采取校企合作、新型學徒制等。師資隊伍主要來源于醫學護理、康復等專業教師經過一定的專業技能培訓后轉為養老服務教育方向。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考核一般采用理論和實操相結合的方式,另外,在學習期間學生需要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就業方向主要為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或養老相關產業。

高職教育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問題

(1)招生困難

目前高職教育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招生困難,全國僅有20個省份30多所院校能實現連續3年招生,在校人數不足4000人。唐山工業技術學院于2019年針對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出臺了免學費政策,并設立了專項獎學金,其招生數仍不到30人。陜西省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院校不足5所,年招生數不到100人。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導向和各項激勵措施的出臺,招生情況有了一定的好轉,但和目前社會對養老服務專業人員的需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2)辦學定位模糊

目前,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對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定位是培養養老產業相關的管理、技術或行政人員。尤其是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由于培養目標不清晰,對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造成學生畢業后寄希望于管理崗位,而不能踏實地從一線服務人員做起。

(3)師資力量薄弱

一是有些教師在教學理念上對養老教育認識不足,例如把老年人等同于患者,不認為對老年人的生活照護是一項專業技術,因而在實訓操作中對老年人照護的具體操作都是采用醫學護理的理念和方式教育學生。二是教師專業性不強,對相關理論系統性的了解和把握不夠,實踐操作能力欠缺。三是高職院校引進的企業教師綜合素養不高,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完善。四是高職院校養老服務教育專業的教師數量較少。

(4)教學模式傳統

傳統的高職教育理論學習時間較長,實踐時間較短。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為3年學制,主要采用2+1(即2年在學校,1年在養老機構實習)模式,或者2.5+0.5(即2.5年在學校,0.5年在養老機構實習)的模式。在校學習期間,理論和實訓課一般按照6∶4或7∶3的比例設置,學校的模擬環境和養老機構的真實環境存在著較大差異,影響培養質量。

2.原因分析

(1)社會認識不足

受傳統觀念、薪資待遇和就業環境的影響,家長和學生對養老服務的專業性和社會前景認識不夠,不愿意學習養老服務專業。學校需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將學生招進來,因此在專業定位上學校就形成了培養的是技術管理人員而非護理人員,這為人才流失埋下了隱患。筆者遇到三家院校同時送學生去北京養老機構實習,不到一個月兩家院校原本50名學生幾乎走了一大半,這就是因為社會和學生本身對專業的認識不足。

(2)師資隊伍建設緩慢

一是現有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教師基本都是由護理、管理、醫學等專業轉型而來,對老年學、老年社會學、老年社會工作理論等缺乏系統性的了解和把握,缺乏對養老照護技能的實踐。二是一些院校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新型學徒制等方式聘請企業教師參與教學,但是在管理、考核等方面也容易出現一定的問題。另外,現有相關專業教師在基礎知識、綜合素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在把握老年人心理需求、專業技能、實際經驗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

(3)考核評價滯后

高職院校學歷教育一般通過考試對所學專業進行考核,“理論+實操”考試一般按4∶6或者3∶7的比例進行分配。同時,鼓勵學生考取老年照護員、失智老年人照護員等相應技能等級證書。針對老年人的社會工作者、健康管理師、營養師、康復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評價和認證還是基于原有的學歷教育和考核評價機制,同時與養老服務方面缺少融合交叉。

高職院校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對策建議

滿足養老行業和社會對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需求是當下高職教育養老服務專業的基本目標,高職院校應借助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動向,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在教學理念、培養目標、教學體制設計等方面不斷創新,共創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建立以需求為導向、以先進理念為引領,深化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準確把握社會需求

通過實地調研、行業論證、專家研討等方式就社會和行業對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需求問題進行充分討論,結合高職教育特點及當前高職教育的導向,明確辦學定位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即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設定考核評價制度。同時,從教學理念灌輸、教學目標定位、教學體系設定、教學方式選擇、就業崗位導向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專業化的教育。一方面,要能滿足老年人照護服務需求和養老行業的崗位需要,推動養老服務向專業化、規范化發展;另一方面引導社會、家長和學生對養老服務行業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心態,從而引導年輕人以樂觀的心態、專業的技能在養老服務行業創造價值。

2.不斷更新服務理念

一是樹立介入式護理理念。在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基礎上,以維護和延緩老年人身體功能為先導。二是樹立“以養為主,以醫為輔”的理念。引導學生樹立老年人不等同于患者,養老服務應以養護為主的觀念。同時遵照養老護理員職業要求,側重從生活照護、基礎護理、康復服務等養護角度設計課程主要內容,同時增加失智老人照護基礎知識、醫學基礎知識,讓學生能夠了解老年人的常見病及日常健康管理知識和技能,同時也體現出養老護理員和護士的職業區別。

3.深化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是學校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與行業企業開展的深度合作。養老服務專業產教融合包括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互派師資、科研合作等。

一是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院校和企業分別派人組建理事會或項目管理團隊,就雙方合作事宜定期溝通,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二是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可將自己對養老服務人才的崗位設置、崗位要求、能力素養等反饋給學校,學校據此設定培養目標、教學課程、教學設計和學制,確保培養的學生能為企業所用。三是共建實習實訓基地。雙方可通過資金注入、設備投入、場地提供等形式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四是互派師資。企業選拔綜合素養高、專業能力強的員工到院校授課,在滲透企業文化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同時,院校派專業課教師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一方面強化了教師專業技能;另一方面也是理論和實際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企業員工的理論水平。五是科研合作。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高校的科研優勢和企業的產業實際不斷創新形成理論成果并積極轉化,推動養老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國家也需要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從輿論導向、政策制定、資金支持、法律保障等方面吸引年輕人進行養老服務專業學習,并能以樂觀的心態為養老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根來,曹雅娟.養老專業人才緊缺困境如何破解[N].中國教育報.2020-4-7.

[2]全國養老服務業走勢月度分析(2019年3月1日至3月31日)[EB/OL].(2019-4-17).http://www.bnu1.org/show_1251.html.

[3]劉獻君,吳洪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涵、制約與出路[J].中國高等教育,2009(12).

[4]彭婷,蔣玉芝,羅清平.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人才使用現狀與需求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

[5]閆玉慧.高職高專層次中醫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7(10).

作者單位:陜西工運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