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高計劃”全面落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學生思政教育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引導學生實現正確的自我認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創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活動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在簡要闡述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雙高計劃”的推行和實施對學生思政教育所產生的影響,立足于實際,探索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提升路徑,以期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高計劃 職業教育 思政教育

在高職教育活動中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提升教學改革和學生個體素質的基本要求,更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提高青年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奠定社會主義發展人才基礎的現實要求。“雙高計劃”給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相關教育者而言,深入分析“雙高計劃”帶來的影響,可有效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針對性,也是活動開展的必然要求。

“雙高計劃”概述

1.“雙高計劃”的概念

“雙高計劃”的全稱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為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的重大建設工程。“雙高計劃”提出于2019年,由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首批入選名單共計197所,其中,56所高職學校入選高水平學校建設,141所高職學校入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

2.“雙高計劃”提出的背景

“雙高計劃”的頂層設計和落實,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節點,是實現我國高職教育與世界教育發展形勢相適應的基本要求。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國際競爭形勢更加復雜,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能夠深度參與國際事務的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單純依靠普通高等教育體系,已無法滿足競爭的現實需要,推動高職院校同步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實踐與理論結合能力的高職人才,是完善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因此,以國內外發展形勢為基本驅動,構建新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成為“雙高計劃”提出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3.“雙高計劃”實現的要求

“雙高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是國家結合國內外形勢發展的實際要求,根據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的重要戰略部署,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要實現“雙高計劃”的順利實施,高職院校必須全面堅持黨的指導,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為此,高職院校應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和雙師隊伍,在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務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實現學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及國際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對于“雙高計劃”的實施而言,這些要求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但是其運行的根基都是對學生的高水平培養,尤其要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雙高計劃”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

1.思政教育要求發生變化

在“雙高計劃”深入推行背景下,學生培養體系更加完善,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還要引導學生站對立場,如處理對外事務時應站在正確的立場。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必須堅守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努力實現思政課教師體系的多元化,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多樣化,這樣才能夠在深入培養學生良好道德修養的基礎上,滿足“雙高計劃”要求,培養更多綜合素養高的高職創新人才。

2.思政教育環境發生變化

在思政教育要求發生變化的情形下,思政教育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針對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活動環境不再局限于學校和企業層面,而是拓展至社會乃至國際交往層面。對于教師而言,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同步變革。但是從目前教學活動的實際情況來看,多數思政課教師對這方面變革的重視程度還不足,教學重心依然限定在課程理論知識范圍之內,教學活動的空間也限定在教室內,沒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3.思政教育路徑發生變化

在“雙高計劃”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時,不能僅局限于理論知識的掌握,而要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將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融入日常實踐中。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展現個人良好的素質,還能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因多數教師還無法適應思政教育路徑變化的實際需求,依然以理論教學為主,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無法將思政教育理念深度導入實踐課程中,使得理論教學與個體實踐相互脫離,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無法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

4.思政教育基礎發生變化

“雙高計劃”的推行和實施,是為適應教育體系變革,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健康發展而提出的重要策略,在計劃不斷深入實施的過程中,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思路,以學生為思政教育主體設計教學方案。也就是說,思政教育開展的主體開始回歸本源,只有將學生作為思政教育主體,才能夠真正實現思政教育實效,才能將所傳授的內容融會貫通至學生的思想層面,引導學生將其逐步內化至日常行為中。作為教師,如果無法準確把握基礎變化帶來的新要求,易造成思想教育活動方案出現偏差,使得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不足,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無法達到教學體系變革要求。

5.思政教育方式發生變化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活動中,主要是以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相關知識。由于學生對思政學習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又因思政教育方式較為單一、學習氛圍沉悶,使得思政教育無法與個人專業課程有效銜接在一起。而在“雙高計劃”背景下,對學生的培養要求更加系統、全面,要求各專業課教師都要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構建以課程思政為基礎的協同育人體系。但就目前各校的課程思政實際水平而言,部分院校在這方面還較為滯后,無法滿足學生思政素養培養的實際需求。

“雙高計劃”背景下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提升路徑

1.因時因地制宜,創新思政課程

新時代背景下,微媒體的發展和應用水平不斷提升,使得高職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互更加便利,在思想層面受到的影響也更明顯,這就造成學生思想動態化發展的特征。從這方面而言,高職院校應結合學校教育體系的整體要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構建更加靈活的思政課程體系。在新型課程體系中,不僅要根據思政教育實際情況開展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還應將通識教育課程納入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以確保學生能夠全方位學習思想政治基礎知識,有效提升其知識結構的完整性。

2.構建思政教育實踐平臺

在“雙高計劃”背景下,實踐教育在教學體系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實踐活動也是學生將思政理論知識逐漸內化的過程,因此,建設更加高效的思政教育實踐平臺,成為組織學生思政教育活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實踐教學平臺的活動要新穎多樣,既包括校內學習過程,又覆蓋校外的社會實習、課外實踐等多個方面,以便教師能夠綜合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好地將思政教育內容與平臺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使其確立正確的“三觀”。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實踐活動要有一定特色,既能夠體現當代青年學生的精神面貌,將實體實踐與網絡平臺實踐結合在一起,又能從學生的專業特色出發,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內化思政教育知識,從而確保學生在相關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

3.深入開發思政教育陣地

“雙高計劃”的推行和實施,將教學活動的陣地從課堂轉換至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圖書館、實習企業、社區等,都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隨之而來的,也要求思政教育能夠覆蓋這些場所。對于學校而言,應當借助“雙高”建設的有利契機,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銜接在一起,加強思政教育陣地建設,為思政教育的高效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4.創新思政教育新模式

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開展思政教育必須遵從主體變化特征的實際需求,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育模式。新教育模式的應用,要求教師能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微課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中討論及教師引導、課后鞏固等方式,加深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將這些思政教育內容體現出來,以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另外,在教學評價中,高校要改變傳統的階段性考核模式,強化對學生日常行為的過程性考核,深化學生對思政理論學習和實際踐行的認識。

5.構建思政教育新路徑

在“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必須強化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新科技的應用,教師籌備專業課程硬件條件時,應同步考慮思政教育的導入。例如,建設校園官方網站時,在班級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以及學校所使用的線上教學平臺中,都積極導入相關思政教育內容,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構建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綜合思政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各教育路徑所具有的優勢,不斷提升學校的思政教育水平,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結 語

“雙高計劃”的提出,不僅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模式方面的試驗和變革,更是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面探索,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對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緊緊把握“雙高計劃”建設對思政教育的影響,在強化自身水平的同時,堅持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和路徑創新,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冬俐.“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41(24):275-276.

[2]張曉雷.“雙高”建設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堅守與實踐創新[J].紅河學院學報,2020,18(6):38-42.

[3]邵臨光.“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隱性思政教育探究[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3(6):15-17.

[4]韋柳霞.“雙高”建設背景下提升高職思政課教學質量的著力點[J].教育觀察,2020,9(38):123-125.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