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宋保維,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兼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防科技工業科學技術委員會船舶領域組成員、中央軍委科技委海戰領域專家委員會成員等職務。宋保維教授長期從事海洋裝備理論研究、技術攻關、裝備研制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水中兵器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不做則已,做就一定做好。”從1982年高考第一志愿填報西北工業大學魚雷設計專業被錄取,到留校任教一干就是32年,回顧自己的海防科研事業,宋保維一臉堅定。

三十多年的風雨洗禮,宋保維將自己的人生深深融入祖國海防事業,將自己的畢生追求與海洋緊緊相依,為我國海洋裝備建設與人才培養作出了卓越貢獻。

艱難創業,開啟航海新天地

“選擇海防事業是我小時候就有的夢想?!彼伪>S說,兒時觀看電影《甲午風云》,被魚雷這樣的水中兵器深深吸引,一顆報效祖國海防事業的“種子”就在心里萌芽。如愿考上西北工業大學,宋保維大學四年每年都是班級第一,并被免試推薦上了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充實到緊缺人才的教研室。

1998年,為提高我國的海上防衛能力,宋保維協助導師徐德民院士,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并開展一種新型水下裝備研究。

當時,這個項目立意新、創新跨度大,行業內不少人提出質疑,上級機關也沒有立項,研究工作舉步維艱。宋保維硬是頂著輿論和經費上的壓力迎難而上,和團隊成員一起,穿梭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漢、九江、昆明等地調研,反復進行計算研究、仿真實驗。在獲得了令人信服的數據后,他堅信這個技術方案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那個普通教師一個月只有六七百元工資的年代,毅然決定自行貸款160萬元來籌措經費,以破釜沉舟的勇氣,開始了新型裝備的研究。

隨著項目研究的不斷深入,2001年,上級部門將該項目列入國家重點預研項目,要求在兩年時間里完成全系統樣機湖上實航試驗。這么大的項目,要在兩年內完成研制工作,難度可想而知。一次產品試驗,動力系統出現了故障,打撈到艦船甲板上來的產品表面已經滾燙變色,隨時有爆炸危險。宋保維讓在場人員立刻撤離現場,只留下他和一位軍代表處理險情。

這樣的經歷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但正是無數次這樣的“非常之難”,鍛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非常之功”。多年努力攻關,宋保維提出的多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新型自主水下航行器概念與技術方案,均已轉化為裝備型號定型批量生產,實現了我國遠程自主水下航行器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他的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2020年/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10年/2005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親臨研制現場視察指導,對研制成果和軍事意義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產學研用,推動一流成果服務社會

實現中國的海洋夢,是宋保維始終不忘的初心。憑著對初心的不渝堅守,他在科研工作中不斷突破,開辟了中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系列化、產業化發展之路。

依托“水下信息與控制”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宋保維建立了一支以總體與動力、控制與導航、探測與通信等為主要研究方向的“自主水下航行器”科技創新團隊。他帶領團隊積極探索和推進產學研合作模式,創建工信部“水下自主作戰平臺協同創新中心”,形成了水下自主作戰平臺技術研發國家隊。

2016年8月21日,對宋保維和他的團隊來說是又一個難忘的日子。這天,《新聞聯播》報道了團隊的最新成果:“由西北工業大學研發的50公斤級自主水下航行器近日通過科技部的驗收。這個微小型航行器可以自主下潛到水下100米,以每小時5.4公里的速度連續航行14個小時,達到同類產品的國際先進水平?!?/p>

宋保維向來主張發揮軍工技術優勢,軍民融合。“50公斤級便攜式自主水下航行器工程化技術”就是一個集技術研究、設備研制與產業化推廣相結合的課題。宋保維及其團隊與西安天和防務公司合作成立水下航行器研發中心,學校團隊負責組織技術研究、研制和試驗工作,天和防務負責工程化、產業化和市場應用推廣。

“50公斤級便攜式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制為我國海洋探測、開發和防衛提供了重要裝備,標志著我國在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方面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擁有了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工程化產品,并首次形成了產業化能力,填補國內空白,走出了一條軍民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之路。這項技術先后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第十八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校展區優秀展品特等獎。

在產學研合作牽引下,他培養了一批強基礎、重實踐、勇創新、敢奉獻的行業領軍人才,先后為中船集團等科研院所、西安天和防務等科技公司輸送了一批從事水下航行器研發的技術人才,提升了企業的科研水平與行業競爭力。

立德樹人,打造一流人才培養高地

在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剛入學的大一新生都能在新生研討課上見到宋保維,傾聽宋老師深入淺出闡釋海洋工程學科發展現狀和方向,共同“走向深藍”。

宋保維心里始終將人才培養放在和科學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他把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和課堂,讓學生高起點地了解科技發展前沿知識;利用科研經費建設的實驗設施全部對學生開放,為學生科技創新研究和科技制作提供優良條件;團隊所有科研項目都鼓勵學生全程參與,讓學生在科研項目中鍛煉能力、成長成才。

除了恪盡“傳道授業解惑”之職守傳授科學知識,宋保維更是以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學生對他的共同印象就是:宋老師的話很少,可是對學生的關心卻從來沒有少過。許多外地的學生都記得,每到冬天,宋老師就會關心學生冬衣是否充足;每逢佳節,他總會在教師團隊的福利中,給學生額外準備一份,讓學生能夠在團隊中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懷。

宋保維先后培養了研究生112名。他的學生獲得過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陜西省優秀畢業生、陜西省優秀學生干部等獎項;在水下航行器國際挑戰賽、全國挑戰杯、全國海洋航行器大賽等競賽中獲金獎、銀獎50余項。

宋保維經常說:“團隊的今天由我們這代人來開拓,但未來要靠年輕人去開創新局面?!彼匾晫η嗄杲處煹呐囵B,在團隊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先后培養出我國水中兵器領域第一個長江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國家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多名國家級優秀中青年人才。

以團隊建設促進杰出人才的成長,以杰出人才帶動團隊發展。宋保維團隊先后被授予首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并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和“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

這些榮譽驗證了宋保維的奮斗歷程,而宋保維的奮斗精神也切實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優秀人民教師的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

展望未來,宋保維深感責任重大,“為國家海防事業堅守一線是我一生的奮斗目標,我會以創新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祖國的海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彼伪>S教授和他的團隊一直在路上。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