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何德潤在《武川備考》中收有《三友傳》,敘述人間情誼的珍貴,而浙中武義江邊履坦鎮壇頭村有一穴民國墓葬就叫“三友墓”,細細挖掘品味也頗有意趣。壇頭銅鑼形地界“三友墓”,墓中間安放的風水先生吳式真,系晚清縉云縣學增廣生員,家住現武義縣白洋街道下埠口村;左首安放的是吳煥春先生,也是下埠口村人;右首安放的是履坦鎮葉長埠村雜貨店老板程昌元先生。他們三人生前是情投意合的好友,左右首是兒女親家,下埠口兩吳家境貧寒,墓葬出資全由程老板承擔,墓穴風水當然是吳式真秀才生前挑好的。三位男人是小老板、書生和長工組合,為演繹“桃園結義”的前世今生,安排三位夫人另選墓地安葬,子女后代居然也沒意見,三位夫人就在與壇頭隔江而望的下埠口村山上毗連而葬,男人情深,女人的前世今生也緊密相連了。這真是“三言二拍”的好題材。

壇頭三友墓古樸大氣,石碑厚重堅固,墓門正對著武義江履坦潭履坦渡,他們的情誼一如江水浩浩蕩蕩永不停息。在中國傳統人文典故中“三友”由“歲寒三友”演繹,古人指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似乎與宋代文豪蘇東坡有關。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遭權臣迫害被捕入獄。后經友人營救從輕發落黃州管制。蘇軾在黃州幾年心情苦悶生活灰暗,就向州府討來數十畝荒地開荒擴種,這塊地就叫“東坡”,種上稻麥又造房子“雪堂”,屋墻四壁畫滿雪花,園中遍種松、柏、竹、梅等植物。一年春天,黃州知府徐君猷來雪堂探望蘇軾,知州感嘆蘇軾起居荒涼冷清,蘇軾爽朗大笑作答:“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謂風聲和流泉就是可解寂寞的兩部樂章,而四季常青的松柏、經冬不凋的翠竹和凌霜傲放的梅花,就是他可驅冬寒的三位益友。徐知州感動于蘇軾身處逆境的高風亮節,就照顧鼓勵蘇軾逆水行舟時期的生活,也做起了蘇東坡的“歲寒三友”。

壇頭“三友墓”墓主身處市井,但肯定鐘愛“歲寒三友”的人文內涵典故。豪邁俠義,忠于友情,追求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人間好友做不盡興,還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推進,真是“歲寒三友墓中開”了。在言利重商物欲淹沒一切的年代,細細打量“三友墓”主人的為人取向和審美追求,真讓人心里燃起冬天的一把火。程昌元誠信經商好結交朋友,吳式真書畫筆墨堪輿風水在婺處兩地頗有名聲,吳煥春在縉云打工與同宗式真交好,因武義江下游土地肥沃碼頭發達,攜帶秀才朋友入居下埠口到葉長埠謀生。網上搜索,同類性質的墓葬只在福建福州東門外荔枝村白碧山有一穴,明弘治十四年(1501)建造,系明代梨園名角徐振聲與摯友吳叔厚、林世和合葬墓,世稱“三友墓”,明清兩代數百名家文人墨客為其撰寫詩文詠贊。

可惜浙中武義三友結交墓葬的人間佳話,晚清拔貢何德潤來不及把它收入《武川備考》一書。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