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萌(左三)帶領學生團隊參加中國杭州創新創業大賽

從2009年到2021年,李萌數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大學生思政工作,他仔細地觀察大學生的點滴變化,積極探尋新時代網絡覆蓋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律,以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的思政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應對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工作中的李萌像一顆閃亮的星星,指引著迷途中的大學生找回屬于自己的奮斗之路,同時把自己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和經驗分享給更多的高校思政人,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做成了有口皆碑的一線思政教育品牌,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與使命。

為學生營造溫馨和諧的港灣

2009年,研究生畢業的李萌成為了陜西科技大學的輔導員。在李萌的心里,工作崗位可以很普通,但是對學生的愛和工作的熱情必須是飽滿的。“我基本上放下了所有其他額外的事情,把全部的精力都給了我的學生。我當時的目的其實非常單純,就是和學生保持一個比較近的距離。”李萌回憶往昔的工作時說道。

真心實意對待學生和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是李萌工作的一個準繩。為了更好地做好學生工作,李萌堅持居住在學生宿舍,以師者兼兄長的身份給學生帶去家的溫暖。日常工作中他堅持每天晚兩個小時下班,以便于自己能在第一時間處理學生的一些突發問題。即使是休息時間,李萌的手機也是24小時不離身、不關機,讓學生能第一時間聯系上自己。正是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真心投入,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和改變著他輔導過的學生,為做到補足學生的精神之鈣,筑牢學生的信仰之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當我們提及李萌輔導過的學生時,李老師一下子變得興奮起來了,如數家珍般地分享著他和學生之間的點點滴滴。

2009年9月,他所帶班級的三名女生確診感染甲型流感,整個年級三百多名學生全部需要隔離觀察。作為這個班級的“大家長”,他不顧個人安危立即進駐隔離一線,耐心安撫學生恐慌不安的情緒,組織學生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后來,李萌自己因感染而被隔離,沒有辦法再和他的學生在一起,此時的他就通過電話和QQ與隔離的學生保持聯系,用樂觀的情緒感染和鼓勵學生遠離恐慌,使學生建立起戰勝病魔的信心。最終,師生不僅攜手戰勝了病魔,還使得“家”的溫暖深深地融入每一個學生的心中。

在李萌的工作中,類似于這樣的小故事數不勝數,他在平凡的輔導員崗位上如星火一樣釋放著溫暖,使得他和學生一起編織的“家”不僅溫暖有愛,而且能抵御風雨、結碩果。經他做輔導員的兩屆23個班,班風醇厚、學風濃郁,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穩居全校前列,先后有600余人次獲得校級以上各類表彰;2013屆的312名學生全部順利畢業,無一人降級或受退學處分。

除了扎實做好學生工作之外,李萌還非常注重創新輔導員工作載體。“學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在哪里,只有和學生保持同頻共振,才能真正走入他們的心里。”李萌回憶說。李萌的文章,聚焦學生實際,將學生關注的話題轉化為蘊含思政教育內容的小文章,使一些迷茫期的學生能在輕松的閱讀中豁然開朗。比如,“小長假不批假,友誼的小船翻不翻”“起床吧,兄弟”“心有夢想,何必遠方”……這些小文章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

“我們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要做好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李萌說。

在與學生的廣泛接觸中,他深刻地意識到了當代大學生思維與行為方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再加之網絡的全覆蓋,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學生接觸外面世界的途徑更加多樣化,他們受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學生思政工作。他主動對接高校思政網、中國大學生在線、易班網等權威平臺,借助專業支持和優質資源,對標建設校本化內容產品。他帶領同事們積極構建“一軸兩極三驅動”(一軸是以三全育人理念貫穿全程;兩極是以貼近學生需求為基,以傳遞主流聲音為領;三驅動是一體化建設、品牌化培育、校本化構架)的思路持續抓好創建,依托易班平臺,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管理、服務。引導師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作品創作生產,持續推進“星映”“易點通”“梯田影像”等9個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形成正面輿論場。

李萌說:“我們要善于用好在線平臺,將視頻、音頻、表情包等豐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設置成一些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的具體問題,做好思想引導和輿論對沖。比如針對學生日常關心的事情,學生上課犯困怎么辦?學生干部遇到了挫折怎么辦?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方式、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內容產品,在寓教于樂中幫助學生澄清認識、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努力做到思想為王、內容為先、方法為要、體系為綱,做到正面灌輸與隱性思政相結合。”

經過數年學生工作的經驗積累和總結,李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萌哥有話說”,該平臺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主線,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力提升為重點,聚焦日常思政的普遍性問題,探尋科學規律,提供有效辦法,累計發表各類思政作品300余篇,200多萬字,成為了全國思政工作者網絡育人的品牌,獲得了教育部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的專項資助,并多次在全國網絡文化優秀案例中獲評一等獎、二等獎,關注后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近6萬人,實現了專欄從“打造品牌”再到“價值傳遞”的躍進。

成長為一名善思考的行動者

“我對我的期許,說白了就是對我自己的一個希望,就是結構性的轉型問題。因為以前自己在工作中,更多的是感性的、實踐性的總結,缺乏學理性的凝練、專業性的升華,希望自己能夠在思政行動研究領域有新的轉型和突破……”李萌分享著他未來的思政工作轉型構想,為此他主動攻讀全國重點馬院博士研究生,主持省部級思政教育項目10余項,在《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陜西日報》發表思政文章10余篇,出版專著3部,研究論文10余篇,還在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數十所“雙一流”院校和近300所高校開展專題分享與理論宣講,覆蓋師生10萬余人。多年的思政一線實踐經歷為李萌奠定了職業的基石,地方的掛職鍛煉則開拓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地方工作經驗和組織能力,長期的內化思考、主動研究提升了其思維深度,也使他做到了集腋成裘,積沙成塔,成長為一名善思考的行動者。

“導向正了,取向好了,風向變了,氣象新了,志向大了。”思政工作給高校帶去了全新的變化,如今承擔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與陜西省高校易班發展中心具體建設的李萌,有了更廣闊的舞臺和更大的職責與擔當,他適時地轉變自己的思政模式。以前是直接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現在是將有靈魂的思政分享給更多的思政人,以培養更多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政人,并且打破地域限制,努力使思政走出學校,組織更多的思政人開展思政活動,使思政與歷史和實踐結合、與學生和社會結合。

獨行快,眾行遠。李萌深懂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新階段,李萌更注重于幫助新人成長、團隊打造及線上思政模式的創新,期待李萌以他博大的格局和篤實的作為引領更多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專業成長,擔當大任,立心鑄魂。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