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堅持用好統(tǒng)編版教材,不斷優(yōu)化教學設計,持續(x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下面,筆者以陜西省初中道德與法治集體大教研展示課為例,針對課堂教學改革簡單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堅持用好統(tǒng)編版教材,充分彰顯育人功能

在本次初中道德與法治集體大教研展示課中,有兩種傾向值得反思。一是部分教師照本宣科,教學只是教材的課堂重現(xiàn),教學活動成為知識的簡單復制、粘貼和強行灌輸;二是教師過于突出個人創(chuàng)新,或對教材鮮有使用,或對內容的處理偏離了教材本意,或對教材欄目舍棄不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求新求奇,人為降低或拔高了教材的思想高度。統(tǒng)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以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等為依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tǒng)領,注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與體現(xiàn),及時補充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和實踐發(fā)展的新成果,堅持育人為本,能力為重,強調思想性,突出實踐性,彰顯人文性。通覽全套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以初中生的生活為基礎,在知識目標的基礎上強調能力目標,更加凸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堅持對初中生進行思想引導,聚焦了初中生面臨的成長困惑、道德難題,內容多樣,功能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把統(tǒng)編教材作為依據,確保教學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權威性,同時也不能簡單照本宣科。”教材是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藍本,是對初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育人功能不可替代。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統(tǒng)編版教材為依據,用好教材欄目,因為教材欄目既規(guī)定了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又體現(xiàn)了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特性,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腳手架”。教師要用好教材欄目,不僅要弄清楚教材欄目的設計結構,還要了解教材欄目的功能,充分發(fā)揮各欄目對學生思想認識和生活實踐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向縱深發(fā)展,使學生對各個內容主題的學習逐漸深入,對事物的認識和把握逐漸全面、深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切實落實新課程的思想理念,確保教學的規(guī)范性。此外,教師還要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準確把握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方面知識的內涵,理清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善于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以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確保教學的科學性。

二、優(yōu)化教學設計,構建適合學生的教育體系

教材體現(xiàn)著課程標準的思想理念,指導著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向,為教師教育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價值和思維策略。教材不僅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還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材給出的是教學的基本結論和簡要論述,要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愛聽愛學、聽懂學會,需要做很多創(chuàng)造性工作。”因此,教師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優(yōu)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學生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引領。首先要在一體化視域中理解教材,理清初中教材與高中、小學教材對應內容之間的螺旋遞進關系,理清教材本冊、本單元、本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理清教材內容與其他學科教材育人要素的協(xié)同關系,準確把握教材的立意和思想,明確教材的主題,設定鮮明而集中的教學目標。其次要圍繞教學目標對教材結構進行優(yōu)化組合,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改造。最后要立足學情,依托現(xiàn)有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設計合理的教學結構,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教學內容,確保教學目標的落實,提高學生的“抬頭率”。

在本次集體大教研展示中,寶雞高新中學陳麗萍老師執(zhí)教《網上交友新時空》時,在把握該單元教學整體目標的基礎上,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不沉溺于虛擬世界,慎重結交網友,學會在現(xiàn)實世界與同伴交往,結交網友要誠信、友善、守法”,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網上交友的特點及利弊,使學生學會慎重結交網友,增強了學生對“友善、誠信、守法”的情感認同,讓學生明白無論是網上交友還是現(xiàn)實交友,人與人在交往中都要積極踐行“友善、誠信、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同樣是《網上交友新時空》,愛知中學唐煜老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前出示了一個網絡笑臉表情,隨機選擇了幾位現(xiàn)場觀摩的教師和學生,讓他們填寫自己對這一表情的理解。結果表明,不同群體——教師和學生間,同一群體——教師間、學生間對這一表情的理解大相徑庭,學生在對比中直觀地感受了信息傳遞與感應的不對稱性,這種對現(xiàn)場教學資源的巧用、活用,不僅優(yōu)化了教學結構和課程內容,還加深了學生對網絡交友虛擬性的理解,使學生從真實活動中感受了交友的必要性。

三、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有統(tǒng)一要求,但具體落實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結合實際把統(tǒng)一性要求落實好,鼓勵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徑。”在本次集體大教研展示課中,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現(xiàn)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跨學科教學在愛知中學劉娜娜老師執(zhí)教的《共筑美好家園》中得到了大膽運用。課前,她將學生分成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組,讓學生進行“探尋生命家園”主題合作探究,搜集學科知識中生命家園的信息。新課導入后,各學科組組長分別用多媒體展示了中華文化中的生命家園、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生命家園、浩瀚宇宙中的生命家園,以及地球生物圈中的生命家園,學生在交流分享中直觀地感受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了解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tài)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這一設計及運用加強了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有機聯(lián)系和融通,既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降低了學習難度,增強了課程的開放性,形成了教育合力,促進了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建設美麗中國、走綠色發(fā)展道路的態(tài)度認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而唐煜老師執(zhí)教《網上交友新時空》時,采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網上交友內容、時間、方式,以及對網上交友看法的調查。課中,小組代表運用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有統(tǒng)計、有圖表、有分析、有匯報、有補充、有辯論,學生在合作和分享中積累了經驗,教師適時引導和總結提煉,極大地加深了學生對網上交友特點和利弊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使價值觀念引領與學生獨立思考及實踐實現(xiàn)了有機統(tǒng)一,增強了學生學習和實踐的能力。

本次展示活動中,大多數(shù)教師十分注重啟發(fā)式教育,通過講好故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實現(xiàn)了價值引領。愛知中學陳瓊老師執(zhí)教《做負責任的人》時,利用脫貧攻堅和抗擊疫情的新時代故事對學生進行了責任意識教育,正能量十足,事例非常典型。教學中,陳老師借助視頻向學生講述了扶貧第一書記黃文秀多次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積極響應組織號召,重回大山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樂業(yè)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遭遇山洪不幸遇難,被評為時代楷模的故事,引導學生辯證理解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使學生明白一但做出選擇就要義無反顧地擔負應有的責任,教育學生從小要服務社會,要敬業(yè)愛崗,樂于擔責;借助抗疫英雄的故事,讓學生感受他們勇于承擔責任、敢于擔當卻不計回報的大無畏精神,使學生明白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自愿選擇的,但我們必須自覺承擔相應的責任,教育學生既然責任在肩,就要全心身投入,把事情做出色,不抱怨,不懈怠。

在整個教學展示活動中,教師用深情的語言將先進人物的故事講出來,用小故事講大道理,在真實的故事講述中鑄魂育人,激勵學生要自覺提升境界,涵養(yǎng)氣概,勇于擔當,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隴縣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