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推行學科思政的若干問題
作者:李 英
發布時間:2021-09-17 11:16: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各學科都承載著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引領職能。
高中地理有著獨特的學科理論,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對學生發現自然奧秘、認識人類社會、形成人地協調觀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但在地理教學中,落實學科思政還存在以下問題:部分教師推行學科思政的意識淡薄,開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不知從何入手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不知道如何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將學科思政融入教學中,不知道如何對思政教育進行科學評價,不知道怎樣滿足學生的心理、情感和精神成長需要,不知道如何提高學生對學科思政的理解與認同等。筆者認為,要解決好這些問題應從以下環節入手。
一、教師是學科思政的關鍵
1.落實學科思政取決于教師的思政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八一中學時指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教師要做好引路人,必須樹立牢固的育人意識,切實將學科知識傳授、思維能力培養和思想價值引領有機融入教學的各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科育人的強大功能。在新形勢下,教師一定要深刻認識“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要堅持不懈地將學科思政融入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教師的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科思政的落實
作為非思政教師,在梳理本學科知識體系時,應主動挖掘本學科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此作為推行學科思政的抓手。同時,應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將思政元素“不留痕跡”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實現學科思政的育人目的。
二、教材是學科思政的依托
地理不僅是人類認識地球環境,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的主要學科,還是影響國家面對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制定宏觀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學科。《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出:“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教材是落實學科思政的重要載體,教師要主動挖掘地理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不斷積累、開發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典型育人案例,構建適用于地理學科的思政育人體系及建設典型育人案例資源庫。那么,地理教材中蘊含哪些思政元素呢?
1.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元素
在必修三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基本國情后,可以選取建國以來國家在各領域取得的偉大建設成就作為教學案例,采用比較法,通過對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在必修二人文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內容,培養學生科學的生態文明觀、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授我國在資源開發、經濟發展、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制定的基本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同時,教師應主動構建學習共同體,促使學生在核心問題的引領下展開深度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識及待人接物的習慣。
2.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元素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思政元素,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科技創新文化等內容融入其中,這對培養學生強烈、堅定、持久的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必修一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自然科學知識,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現象發生的過程和原理的。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科學家鍥而不舍探索科學的崇高精神,及其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之情與社會責任感,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文化自信,以及學生執著地探索新知的志向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3.蘊含辯證思維的思政元素
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內容,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時,要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與變化的過程,較全面地觀察、分析和認識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特點,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用聯系、發展和創新的思維方式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和分析地理問題的思維能力。
三、課堂是學科思政的主陣地
課堂是“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關鍵點,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主陣地。教師不能簡單地將思政教育理論作為一個素材或一個案例融入地理教學過程中,也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講地理。思政教育不是思政知識的傳遞,更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教師應找準切入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與學科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實現學科思政的育人目的。例如,在自然地理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一課教學中,為了使學生了解并明確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學會分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教師一般都會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觀圖片導入新課,隨后逐一講解五種外力的作用及其對地理形態的影響,這樣一來,融入思政元素就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如對地處黃土高原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以“黃土高原的前世今生”為主題,層層深入地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運用普遍聯系、發展、辯證批判的思維方式展開探究與學習。例如,在分析黃土層的成因時,教師可以以人地協調發展為主線,為學生介紹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黃土高原“風成說”理論,將黃土高原的地表景觀發展變化史,以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科學發展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逐漸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必修三的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一節中,教材是以美國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可持續發展對策為案例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陜西蘋果產業的發展”為素材,將國家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貫穿于陜西蘋果產業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這樣既能夠使學生從中掌握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環保意識,使其形成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四、評價是學科思政的保障
學科思政雖然十分注重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熏陶學生的心靈,規范學生的言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但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對其進行評價。科學的評價不僅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效果,還能不斷完善學科思政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提出,高考評價體系主要由“一核”“四層”“四翼”三部分內容組成。其中,“一核”為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對素質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的是“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提煉,回答的是“考什么”的問題;“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是素質教育評價維度在高考中的體現,回答的是“怎么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為依據,進行多元化而非唯成績、定性化而非定量化、過程化而非唯結果的評價,從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品質,以及專業選擇、職業規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等方面多維度地進行評價。
總之,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不僅能夠體現智育與德育并重的教育目的,還能夠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學科思政是新形勢下教育理念的創新,如何使這一理念在實踐中落地生根,目前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基礎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積累與創新,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