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肩負著立德樹人和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雙重責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2019年9月,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在全國投入使用,其中收錄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40余篇,力求在重溫難忘的革命歲月和關注各個歷史時期的事件、英雄人物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持久的、浸潤式的熏陶,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長為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擔當的人。

統編版教材中有很多描寫革命戰爭年代革命先烈不畏犧牲、浴血奮戰的課文,如《狼牙山五壯士》《金色的魚鉤》等;有描寫和平年代繼承革命優良傳統,發揚無私奉獻精神的普通人在平凡崗位上書寫時代新篇章、創造新奇跡的課文,如《橋》《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等;有詩歌、議論文、通訊、文言文等多種文體的課文,如《七律·長征》《七子之歌》《為人民服務》《少年中國說》等。這些以“語文”的方式呈現的“革命內容”,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性強,人文內涵極其豐富。陳先云主任在教材培訓會上講道:“語文教科書要體現國家意志,成為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載體,課文的思想教育內容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黨,學習和繼承革命傳統;要教育學生尊敬勞動者,學習勞動者勤勞、勇敢、誠實、儉樸的優良品質,幫助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時間跨度大,每一篇都體現著強烈的時代性、政治性和民族性。由于學生缺乏生活體驗,教師如果抓不住與學生有效溝通、交流的切入點,那么我們的教學就如一潭死水。下面,筆者以六年級語文教學為例,談一談整合課程資源,提升紅色主題教學內涵的一些簡單方法。

一、補充背景資料,搭建情感橋梁

革命傳統類課文既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又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這類課文描寫的事件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存在較大的差距,很多彌足珍貴的內容由于年代久遠很難進入學生的心里。一般情況下,學生只是橫向、單一地閱讀課文,不了解時代背景,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更不要說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紅色經典影視作品,讓學生立體地、多維度地理解文本,提高學生對紅色作品的認知能力,為學生理解課文搭建了情感的橋梁。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歲月如歌”,教材中編排了《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四篇課文。講授《七律·長征》一課前,筆者通過網絡搜集了與長征相關的歌曲、圖片、影視資料等;課堂上,為學生出示了長征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不怕……”。這樣一來,既幫助學生在快速閱讀中捕捉了有價值的信息,又幫助學生了解了課文的背景,使學生在“逶迤與細浪”“磅礴與泥丸”“千里雪與盡開顏”的反差中了解了長征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在“不怕遠征難”的點面結合描寫中感受革命先輩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無論是描寫五位戰士英勇事跡的《狼牙山五壯士》,還是記錄新中國成立慶典宏大場面的《開國大典》,我們都可以讓學生在背景資料的閱讀中,記住那些光輝的時代,領略那些偉人、英雄的風采。

二、聚焦語文要素,分析語言特色

落實核心素養就要注重分析課文的語言特色,習得語言的表達方式。教材中的每篇課文結構和表達方式各有不同,語句的精妙傳神更是需要學生從不同維度理解、揣摩。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讀鍛煉語感,通過比較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方法,反復挖掘文章的內涵。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選編了《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金色的魚鉤》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追憶了那些品格高尚的革命先輩,該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金色的魚鉤》為該單元一篇略讀課文,描寫了紅軍過草地時,一位老班長接受黨的囑托,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光榮犧牲的故事,這篇課文內容生動感人,作者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充分體現了人物崇高的思想。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讓學生自主研讀做好批注,將文章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深刻含義成功地挖掘出來。首先,讓學生關注課文核心問題找到切入點。如,“課文主要描寫了誰?”引導學生細讀文中外貌部分的描寫,從中找出重點詞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其次,讓學生關注課文的主要事件,為學習課文牽一條線。如,“這是一個怎樣的班長?”讓學生找出老班長讓人感動的事例。以“硬咽草根魚骨頭”為例,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一段最令人感動,從而引導學生著重關注課文中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通過“皺緊眉頭”“硬咽”等了解英雄人物舍己為人的優秀品質,讓學生說一說“我”當時的心情,為什么文中出現了這么多的“我”,從中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具體方法。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自讀品悟,從“夜里釣魚摸野菜”“耐心勸導小梁”等事例中學習作者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細致的刻畫方法。

三、巧用閱讀鏈接,進行拓展實踐

葉圣陶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是教學的“范本”,但不是唯一的“例子”,精心挑選的教材內容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基本載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教材,也不能脫離這個“例子”,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類似的文章讓學生閱讀,以實現鞏固認知和補充知識的目的。例如,講授《十六年前的回憶》和《為人民服務》后,筆者將它們與課后閱讀鏈接中的《囚歌》及《十里長街送總理》進行了比較,讓學生通過閱讀從中了解各個時代的英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同方式,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金色的魚鉤》閱讀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拓展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讓學生閱讀文章《豐碑》和《倔強的小紅軍》,用關注細節的方法閱讀,并對比它們的異同點。學生在快速閱讀中就會發現文章都是紅色題材,體現了人物的優良品質,以及不同時期的惡劣社會環境。二是讓學生閱讀《飛奪瀘定橋》和《狼牙山五壯士》,說一說自己從中發現了什么。學生通過閱讀,就會發現這些文章都是以點面結合的方式描寫英雄群體的。這樣既能夠使學生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全面地理解文本內容,深刻體會本文所表達的情感,又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四、開展綜合活動,升華課程內涵

語文源于生活,也要回歸生活。在講授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的過程中,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能力入手,使用好與教材相關的課外資源,積極找出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點,為學生搭建一座既能夠走進歷史,又能回歸現實的橋梁。筆者在講授紅色題材課文的過程中,為學生進行了一定的拓展。首先,組織了“榜樣就在我身邊” 革命傳統教育課文回顧交流活動,將《小英雄雨來》《王二小》《梅蘭芳蓄須》《少年中國說》《木笛》《橋》《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等內容納入讀書交流課,讓學生明白英雄無時不在我們身邊,從古至今,從書本到現實,任何一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就是英雄。其次,將經典影視片引入教學,為學生播放《戰狼2》《紅海行動》《智取威虎山》《上甘嶺》等影視作品,讓學生從中了解英雄個人、英雄群體的偉大形象,學習英雄高尚的思想品質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最后,結合現實生活,利用已有條件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例如,為學生組織了走進革命歷史陳列館、圖書室、班級圖書角、廣播站等活動,這些活動能夠將遙遠的歷史與學生今天的生活、未來的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回顧歷史、認識今天、展望未來中理解生命的意義。

總之,統編版教材釆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合的方式編排,就是要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在講授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時就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語言積累為基礎,以思維能力為訓練點,讓學生在閱讀中與作者、與文本進行對話,從一首首優美的詩歌,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中感受文章所體現的民族覺醒和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關愛生命、胸懷世界的情操,這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師范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