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西安市碑林區教育科研2019年度規劃課題《學科作業設計多樣化、科學化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BLGHKT-2019-ZX006。


本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原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高中歷史教育應貫徹的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觀念的提出促進了歷史學習方式和育人方式的轉變,但目前高中階段貫徹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評價體系尚未形成。這種評價機制應該是學生知識技能與內在品質的共同體現。歷史作業作為常見的評價方式之一,應該被廣大教師充分利用,通過靈活多樣的作業形式、豐富的作業內容,使其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和策略。

一、高中歷史作業布置的現狀

目前,高中歷史作業的布置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作業布置主要以教師占主導

一般來說,歷史作業都是由教師單方面布置安排的,學生無法參與到作業的設計之中,在作業布置上處于被動地位。歷史作業過于強調教師的主觀意志,也就忽略了學生的內在需求,這不利于歷史學習中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

2.作業形式比較單一,缺乏多樣性

目前大多數歷史作業都是以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出現。雖然這能夠滿足學生應對高考的需求,但這類作業形式比較單一。單一的作業形式,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失去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作業內容單調,缺乏層次性

大多數歷史作業的內容是面向全體學生制定的,缺乏針對性。在教學中,有的學生反映作業難度過大,有的則認為作業過于簡單。這就說明歷史作業的設計沒有體現層次性,作業布置忽視了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降低了作業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主導的、單一的、缺少層次性的作業布置,并不符合歷史課程的教育功能,背離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發展要求,也不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理念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以歷史學的教育功能為準繩,設計科學的、多樣性的、有針對性的作業,在歷史教育中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核心素養培養下的高中歷史作業設計

1.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唯物史觀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和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樹立人民群眾歷史觀,樹立群眾意識,堅持群眾路線等。

在教學和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表象認識本質。如,在講授《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中的“洋務運動”時,可以布置作業:從唯物史觀角度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教師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分析洋務運動的主要實踐和歷史作用。如政治上,地主階級洋務派仍然以維護地主階級封建統治為目的,沒有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沒有在上層建筑上進行改革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水平;經濟上,興辦了洋務企業,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閘門,順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的發展潮流;軍事上,籌劃海防,興建近代海軍,增強國防力量,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來侵略;教育上,派遣留學生,興辦新式學堂,為推進生產力的發展培養現代化人才。同時,作為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這場改革沒有聯系人民群眾,忽視了掌握科學技術的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有活力的因素。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學生深入了解了唯物史觀的內涵,并運用這一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2.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實踐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形成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時空概念,在考慮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能夠聯系其所處的時空。只有對時空有了準確的定位,才能在分析歷史現象時不脫離歷史實際。

針對“時空觀念”這項核心素養,在設計《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課的課后作業時,我要求學生圍繞“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局勢及中國時代特征”展開分析。該作業設計主要考查如下內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已經形成一個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各國家、各地區逐步被納入世界歷史的總進程中。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西方列強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歐洲主導世界的地位逐步被美日所取代。日本在明治維新后,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極力發展軍國主義,大力推行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迅速走上了“征韓侵華”的道路。面對列強的不斷強大,中國卻仍然固守封建專制,小農經濟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傳統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通過中西時空對比,學生不僅明確了當時中國所處的特定歷史環境,也清楚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培養了“時空觀念”。

3.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學科不同于其他文科類學科可以允許夸張、脫離實際的想象。歷史學科在表述中多以紀實(記敘)為主,尊重客觀史實,用學科語言來描述史實。由于歷史事件的既往性、非直觀性,我們只能通過各種各樣的史料資源不斷地接近歷史的真相。

歷史過程不可逆,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那么,對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講授《西安事變》的內容時,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圖片或影片片段來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中國時局,這節課的作業是:利用課余時間走訪張學良公館和楊虎城公館,重溫西安事變的史實,分析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學生經過走訪歷史遺跡、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后,明確了史料實證的意義,更加接近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例行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基于史料實證的前提,我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解釋歷史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要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科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這一核心素養,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培養學生的歷史價值觀。

在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時,教師要注重史料解讀的運用,通過豐富的史料展示,讓學生有的放矢,做到論從史出。在進行歷史解釋時,學生還要注重語言的規范性、準確性和學科性。例如,在講授《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可以布置課后作業: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學生從文明史觀、革命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和全球史觀等多個角度分析了太平天國運動,剖析其對于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促進和阻礙作用。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掌握的史料不同,分析的結果就有差異。在完成該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歷史學科的基本要求,明確了歷史解釋的方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5.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的是個體對國家、民族共同體的正確認知。

家國情懷是新時代中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教師在設計歷史作業時應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完成歷史作業的過程中感悟家國情懷。例如,在講授《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這一專題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作業內容:結合當今中國實際,談談現代中國的主要思想、精神及內涵。該作業提示學生結合當前疫情形勢,分析中國人民用一個個鮮活的感人事例譜寫的偉大“抗疫精神”,讓學生明了抗疫精神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以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為重,把廣大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每個人應自覺服從整體和大局需要,主動投入疫情防控之中,踐行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作業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科知識鞏固、拓展和升華的重要手段,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化,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已成為高中歷史教育的重要議題和教學內容。在五大核心素養中,唯物史觀是基本方法和指導思想,時空觀念是學習基礎和必備觀念,史料實證是學習方法和思維品質,歷史解釋是學科能力和評價指標,家國情懷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采用作業的方式落實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有效且高效的途徑,值得我們認真鉆研,以期達到理想的實踐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