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教材中的寓言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角色形象鮮明讓人印象深刻,語言樸實無華卻又讓人回味無窮。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從寓言故事的特征入手,巧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讀好寓言故事、讀懂寓言故事,讀透寓言故事。下面就以二年級上冊《寒號鳥》一文為例,談談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以及收獲。

一、圖文結合,識記生字

語文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圖文并茂,精彩的畫面很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圖文結合的方法也有利于學生學習生字,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引領學生走進寓言世界的時候,要充分發揮圖文的功能。

上課伊始,我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寒號鳥住處的特征。在學生說出“寒號鳥住在崖縫里,窩里光禿禿的什么都沒有”以后,我出示 “一堵石崖”“一道縫”兩個詞,讓學生根據圖意理解“堵”和“縫”兩個字。然后,讓學生觀察喜鵲的住處有什么特征,學生說出了“喜鵲的窩搭在楊樹上,窩里有很多保暖的材料”。然后,讓學生觀察圖上喜鵲在干什么。在學生說出“喜鵲銜來枯草忙著搭窩”以后,我相機出示“銜、枯”兩個字指導學生識記。通過看圖的方法來學習生字,學生就能既快又準確地記住。最后,讓學生比一比兩個窩的不同之處,為后面喜鵲和寒號鳥在嚴冬中的不同命運埋下伏筆。

二、逐層提問,厘清順序

啟發式提問是課堂中經常采用的教學手段,關鍵在于問得巧妙,問得有法。因此,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吃透教材,提煉出課文的主要線索,讓學生厘清寓言故事的敘述順序,迅速掌握主要內容。

《寒號鳥》教學時可以用四個話題來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先是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弄清課文中主要講的是誰和誰在干什么,整體感知寓言內容;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判斷:“喜鵲和寒號鳥的做法截然不同,到底誰做對了,誰做錯了”;再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喜鵲的做法是對的”,引導學生探究出“因為喜鵲勤勞,早做準備才能使自己安全度過嚴冬”;最后作一個大膽的設想“怎么做就不會被嚴寒凍死呢”。層層深入的提問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讓學生厘清了寓言故事的來龍去脈,很快地掌握了主要意思。

三、細讀對話,品味語言

寓言故事一般都比較短小,故事情節生動,語言富有活力,其中角色之間的對話尤為精彩。細讀寓言中的對話,細細品味,就能讀出寓言故事中蘊含的獨特魅力。

《寒號鳥》一文中,喜鵲和寒號鳥一共有兩次對話。第一次對話是在冬天剛到的時候,喜鵲讓寒號鳥“趕快做窩”,簡短的語言明確指出了寒號鳥應該馬上干什么;而寒號鳥在回答時的聲調是懶洋洋的,不但躺著說話,還說喜鵲傻,可見它從心里就壓根兒不認可喜鵲的做法。朗讀時要讀出喜鵲的擔心和寒號鳥的無動于衷。第二次對話是在寒冬臘月的時候,喜鵲在行動上有了更進一步的變化,由原來的“說”變成“勸”,不但告訴寒號鳥該干什么,還告訴它為什么要這么做,這說明喜鵲已經非常著急,也暗示了寒號鳥再不聽勸告后果將會很嚴重。在朗讀時要求學生把自己設想成喜鵲,想象自己會用什么樣的語氣去勸說寒號鳥,說話時的心情又會怎樣,要盡量用聲音表現苦口婆心勸說時的情感,而寒號鳥依舊沒有重視喜鵲的話,“伸伸懶腰”說明它對喜鵲的勸告還是無動于衷,這樣的后果是什么已經無需多說就已經讓人知曉。在品味語言中,學生對寒號鳥“得過且過”的思想也就有了深刻的體會,感悟到了課文中揭示的寓意。

四、聯系實際,深化認識

在學生弄懂了寓意后,還得指導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從而讓學生真正明白寓言故事蘊含的人生哲理,實現語文的教育功能。

當寒號鳥在崖縫里被嚴寒凍得直打哆嗦的時候,每次都說“明天就做窩”,可是為什么到了第二天太陽一出來,它就忘記昨天的痛苦,不再搭窩了呢?學生很快在課文中找出“得過且過”這個詞,再聯系上下文理解寒號鳥“得過且過”的行為以及帶來的后果,最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思考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寒號鳥的這種“得過且過”的現象。學生在反省自己的做法以后,馬上感到自己應該比寒號鳥聰明,只要馬上改正缺點,就不會讓寒號鳥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學生用寓言中飽含的深刻哲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說明他們已經真正走進了寓言故事。

通過多年的實踐研究,我覺得寓言教學一定要擯除以前那種讀寓言背寓意的機械化學習模式,要結合寓言故事的特征和小學生的思維特征,積極探索寓言教學的切入點,巧用方法,引領學生品味文中精彩生動的語言,真正領會寓意,并用寓意指導自己的生活,在寓言世界中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