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認知接受能力較弱、教育管理可塑性較強是其固有的成長特點。現結合多年的聽課教研經驗,談談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幾點策略。

一、深挖教材,科學計劃

本課程低年級教材的許多主題活動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已有經驗,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內涵,積極挖掘和充實充滿合作、探究和創造樂趣的德育元素及各種生活與社會現象,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他人、了解社會,突出學生動手動腦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潛移默化地滲透和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我與自然》的內容穿插在以季節為主要線索的春夏秋冬的主題活動中,教材中的每一幅圖片、每一段對話、每一次提醒都凝聚著教材編者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呵護和尊重。又如,在學習《課間十分鐘》這一課前,教師首先要制定教學目標,充分考慮本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本班級實際情況進行指導,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在交流中踴躍展示。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教學生一些適合在課間做的游戲,通過師生間對游戲活動的交流與分享,使學生懂得課間十分鐘要會放松、會活動、會安排的道理。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或開展分組活動。

二、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學習現成的知識。教師要使學生體驗情感、了解社會,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情境中進行創造性學習。例如,學習《自我保護》一課時,教師可創設“冬季取暖時,家里發生火災,應該如何應對”這一情境。

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或實物營造有關當地生活環境、生活狀況的教學情境,或者通過播放電影片段等來營造教學情境。例如,《上課了》一課教學時,教師利用實物創設學校學習的情境,讓學生知道認真做作業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能正確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懂得學習中合作的重要性,在學習中了解合作的方法,在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和諧相處的快樂,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師要著力為學生創設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進行系統的策略方法指導,尊重學生生活,喚起學生生活體驗;促使學生加強合作學習應用,進行同伴互助交流,分享生活經驗;促使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認識,落實教學目標。

三、案例剖析,正向引導

針對當前一些社會現實及熱點問題,如“遇見高齡老人摔倒,應不應該幫扶老人”等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 引發他們的好奇心,會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引導他們發現、挖掘各種生活與社會現象。這時候,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及時調控教學過程,正向引導,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與感悟,幫助學生更全面地學習知識。

四、感受體驗,學以致用

真正的學習,必然發生在生活情境中、實際行動中。教師要利用“隔岸觀火”“身臨其境”兩種方式讓學生去感受。“隔岸觀火”說的是真實的事,但都是別人的事,與學生不相干,學生可能會說得頭頭是道。聯系生活實際如果僅僅停留在“隔岸觀火”層面上,容易讓學生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對于孩子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的才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第一,教師要從學生角度設計教學內容;第二,進行示范,充分營造學生分享經歷和感受的氛圍;第三,通過設計問題啟發學生回憶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第四,進一步追問引導學生暢談自已的經歷和感受;第五,積極為學生創建平等的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驗;第六,將案例延伸至社會實際生活中,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踐行。

教師還可以通過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及民俗活動、名勝古跡、歷史人物、民間藝術、家鄉物產、傳統游戲等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

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走出課堂、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實踐。這才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倡導的有效學習途徑,才能真正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才能將他人或社會的正確觀念、做法、標準或價值觀轉化為自己的觀念、做法、標準或價值觀,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