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對課堂教學效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幾乎沒有教師會否認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性,但我們也能看到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活動依然存在。筆者通過聽課調研發現,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四種低效現象。

一、活動設計缺乏目的性

[案例1]冀教版英語四年級下冊Lesson 4“How many books are there?”的教學內容是:數詞forty、fifty、sixty...及交際句型How many...are there?There are...在導入環節,教師設計了“Listen and do”游戲,要求學生聽指令做出相應動作,學生積極性很高。可是,當學生期待教師講授有關動作方面的知識時,授課教師卻話題一轉進入課文主題,活動用時近6分鐘。

[分析]新課伊始,案例1中的教師采用了全身反應法,讓學生迅速地融入了課堂,但也有一個失誤: 只強調了活動的形式,營造了熱鬧的課堂氣氛,卻忽視了開展活動的目的。這個近6分鐘的活動,只是讓學生活動了肢體,而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沒有達到任何鋪墊效果,缺乏明確的目標。

[對策]關注目標指向,使活動有的放矢。無論是什么教學內容,無論采用何種方式,明確的目標指向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案例1取自Warming-up環節,時間一般不宜超過3分鐘。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及該環節作用,設計一個與數字有關的游戲。例如,上課伊始,教師從口袋里掏出數十顆糖,讓學生用英語說出糖的數量,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手中糖的數量變化做猜數游戲,時間控制在3分鐘以內。改進后的活動與本課教學內容密切相關,既復習了數字,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又調節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迅速進入了學習狀態。

二、活動設計忽視層次性

[案例2]針對冀教版英語三年級下冊Lesson 20“Hamburgers and hot dogs”一課中表示食物的單詞donut、hamburger、hot dog、ice-cream的教學,教師設計了如下操練活動:

1.游戲:What's missing?授課教師讓學生看四種食物的圖片,然后呈現其中三種,讓學生說出圖中少了哪種食物。

2.歌曲:教師指導學生改編《兩只老虎》,把所學的四個單詞填充進去,并用新歌詞唱這首歌。改編后的歌詞為:Donut and hamburger, donut and hamburger, yummy...

Hot dog and ice-cream...

3.歌謠:Donut, donut, brown, brown, brown.

Hamburger, hamburger, big, big, big...

[分析]從表面上看,案例2中的三個活動緊密相連,形式多樣。但是活動的設計有兩個問題:一是由于學生經常吃這四種食物,所以即使在此環節不花費這么久的時間,大部分學生也能掌握本課的新單詞。二是從課堂氣氛來看,教師精心設計的三個活動雖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都停留在同一個層面上,活動的有效性并不高。

[對策]關注活動層次性,使活動螺旋上升。課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層次性和梯度,以適應不同能力的學生。案例2中的教師可將上述活動,做如下改進:

1.游戲:What's missing?教師帶領學生參與游戲并學習本課有關食物的四個單詞。

2.聽做練習:教師說學生聽做。例如,教師說:“I'd like a donut.”學生邊舉起相應的食物圖片邊說:“Here you are!”

3.歌謠: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A hamburger and a hot dog.

That's what I'd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A donut and some ice cream.

That's what I'd like.

改進后的三個活動呈螺旋上升式,層層遞進,既關注了多樣性,又兼顧了層次性,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鞏固了新知。首先,我們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我們通過聽做練習進一步鞏固了目標詞匯及句子。最后,我們讓學生唱歌謠,由句子過渡到對話,既達到了鞏固所學詞匯的目的,又為接下來的對話教學做了鋪墊。

三、活動設計脫離生活實際

[案例3]冀教版英語六年級下冊Lesson 9“Eat more vegetables and fruit”中的Part 3 “Let's do it”是一個鞏固拓展活動,主要練習:What do you like to eat?/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How often do you eat...?在一次送教下鄉活動中,教師根據活動目的與教學內容創設了如下情景:

T: Now I'll take you to the KFC to eat more delicious food. First let's look at the menu: 11 yuan, French fries;28 yuan...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How often do you eat French fries?

大多數學生面對教師的提問無言以對,一臉茫然。

[分析]案例3中的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創設的情景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因而不能引起學生有效的響應。教師送教的學校是一所離城區較遠的農村小學,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去肯德基就餐的實際體驗,而且教師提供給學生的食品價格又遠遠超出農村學生的消費水平。顯然,很難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

[對策]貼近生活實際,創設真實語用情景。語言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案例3中的教師可將活動做如下改進:首先,請5~6名學生到講臺前,用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How often do you eat...?開展連鎖問答活動。活動前,教師對臺下學生提出傾聽要求:記住臺上學生最喜歡的食物和食用頻率。臺上問答活動結束后,教師請同桌兩人選擇不同的臺上人物,設計不同的對話,然后通過表演再現真實的生活場景。例如:

A: Who is your best friend?

B: Li Ting.

A: What does she like to eat?

B: She likes to eat noodles.

A: How often does she eat noodles?

B: Six times a week.

...

然后,學生B再問學生A。在開展Pair work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鼓勵組內互助,關注學困生。然后巡回指導、點撥,激活學生創新思維,讓對話內容更充實、更豐富。臺上活動結束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聽到的信息進行對話創編與表演,這既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及語言層次的提升,也是對傾聽情況的檢測,有助于培養學生邊聽邊思考的習慣,為提高活動效率打下了基礎。

四、活動設計缺失人文性

[案例4]冀教版英語四年級上冊Lesson 10 “Brush and Wash”的教學內容是短語brush my teeth,wash my face...及交際句型What do you do in the morning?I...教師在教學時,認為本課沒有什么德育資源可以挖掘,于是便將教學目標狹隘地設定在有關動作短語及句型的操練上。

[分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人文性的缺失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案例4中的教師只是關注了學生語言知識的獲得和語言能力的提高,而未關注對學生的意志品質、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培養。

[對策]關注人文內涵,挖掘育人價值。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人文性而言,其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課堂教學過程不但是學習語言、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也是滲透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過程。案例4中的教師可以加強對課標理念的研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涵,對學生實施德育滲透,達成育人目標。例如,在課堂總結環節,教師可對學生做如下啟發:

T: I know you brush your teeth,wash your face,brush your hair and put on your clothes In the morning,Do your mum and dad help you?

Ss: Yes./No.

T: If you say“no”, please stand up.

Ss: ...

受語言能力的限制,學生可以用中文回答。通過這樣的互動交流、正面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格。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