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封學生來信
作者:李湯波
發布時間:2021-09-16 10:32:01 來源:教師報
真好,教師節收到兩封學生的來信。做過幾年教書先生,每每與人談起,盡管謙虛地說誤人子弟,卻掩飾不住滿滿的炫耀。當原始信件逐漸被短信微信取代,我和我的學生還保持書信來往,滿滿的儀式感。
細細看,兩個信封無聲地道出兩個打架的男孩,更隱含著那次教室斷案。這兩人兩封不約而同地來信讓我如何開啟呢?
時光倒流,那年那天。剛剛上完兩節課,我本想到辦公室好好休息一下,班長王偉風風火火追上我,上氣不接下氣地說:“秦,秦……老師,李智和劉洋在教室打起來了!我們拉都拉不開!”
我匆匆來到教室,勸開兩人,了解打架原因。
原來李智在教室撿到30元錢,交給班長王偉,劉洋認領時卻說自己丟了50元錢,當得知是李智撿的,便向李智索要,還說李智昧了他的錢。而李智堅持說自己只撿了30元,于是話不投機便打了起來。
為了不影響下一節課,我宣布下午第三節以此事為主題內容召開班會。
在辦公室,我認真分析了這件事,做出了一個最初判斷,李智昧錢不可能。李智家境貧寒,卻品學兼優,樂于助人,班內口碑極好。劉洋則不同,家境殷實,處處在同學中間擺闊氣,為多數同學所厭惡。
雖是這樣想,卻沒有什么真憑實據,我陷入了困惑。
就在搜腸刮肚時,突然,馮夢龍《三言》中“陳御使巧勘金釵鈿”的片斷浮現在腦海里。
一個磨豆腐的小生意人在廁所旁撿了30兩銀子,相當于他磨幾年豆腐的收入,于是見四下無人帶回家中,欲占為己有,被老母親訓斥一頓后又到原地等失主。失主果然來了,卻想趁此訛詐磨豆腐的,說自己丟了50兩銀子,磨豆腐的私吞了他20兩,最后鬧上了公堂。縣太爺通過察言觀色斷定失主訛詐,就問到底丟了多少銀兩,失主堅持說50兩。于是縣太爺判決如下:既然失主說丟了50兩,這僅有30兩,那么失主且去尋自己的50兩,這30兩沒有失主,算天賜磨豆腐的。貪心的失主頓時傻了眼。情景何其相似!
下午的主題班會上,我拿來借鑒。事情和預期的一模一樣。李智在班上口碑好,劉洋在班上人緣差,最終教育了劉洋,替李智恢復了名譽。不過,我沒有把錢判給李智,因為李智的確撿了錢,劉洋丟了錢。
我這一手還頗受同事們的贊許。
如今的兩人也該是讀大學的年紀了。沒錯,兩封信來自兩所不同的大學。
我決定先看李智的來信,急于知道當初的貧困生現在如何。
信中,他對我在學校給予他的厚愛表示深切的感謝,并且很懷念與我及同學們相處的日子……看著看著,自豪感再次漫溢全身。誰說教師都清苦,只是未到桃李芬芳時。
自豪感卻沒有持續幾分鐘,看到信的結尾處,我的腦袋“嗡”的一下大了,那次我的得意之作竟然是個冤案,李智承認自己那次撿錢的同時,私占了20元。因為沒錢買學習資料,又不忍向含辛茹苦的父母要,趕巧劉洋丟了錢。不過,后來他已經向劉洋解釋了原因,前嫌盡棄……
此時,我比聽到他們打架還生氣,我自認為比較滿意的班主任工作還存在不少漏洞,好在劉洋受過教育奮起直追也讀了大學,不然,我不就成了扼殺花朵的罪人了。你李智簡單地把問題解釋了,我呢,給人家造成的冤案又該怎么收場呢?我可是歷來深受學生愛戴的班主任啊!
再看劉洋的來信。他又會講些什么呢?我瞬間像極了被老師課堂提問的差生,忐忑不安。
前文的感謝之言與李智大同小異,文后講道:“那次如果不是您和李智合演了一場戲給了我深刻的教育,讓我懂得靠父母的錢擺闊氣很受同學厭棄的道理,也許現在我依舊仗著父親的財富生活而不思進取啊!我真得好好謝謝老師您的良苦用心哪!”
“什么,演戲?!”我有點蒙了。
經過大腦短暫的處理便理出了頭緒,李智為自己的錯誤作了變相解釋,同時也維護了我的尊嚴,而且再沒有比這個解釋更冠冕堂皇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