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引領才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
作者:孔凡杰
發布時間:2021-09-16 10:30: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倍受教育者的關注。作業引領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效率。具體的實施方法有作業引領有效預習、作業引領合作探究、作業引領鞏固提升。
近年來,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成了廣大教育者研究和追求的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些課堂確實成效顯著,但也有一些不足:(1)部分教師依賴于現代化教學手段,片面地認為多媒體課件畫面新穎就能提高課堂效率,結果卻使課堂教學變成了課件欣賞,學習效果大打折扣。(2)把激發興趣和快樂學習變成了教師“秀肌肉”,課堂上充滿了學生的被動鼓掌和點贊,讓人感覺華而不實。(3)把加大課堂容量和高效課堂畫等號,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變成了“被動學習”的對象。教師前面跑,學生后面追,師生身心俱疲。究其原因,我們就是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過分強調外因對孩子的影響所導致的。語文課堂應回歸語文的本真,給學生留足“聽、說、讀、寫、思”的空間。只有找到正確的教學方向,我們才能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為此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作業引領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作業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激勵方法,我們要在設計上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做”的問題。作業不單是傳統意義上的寫寫抄抄,更多的是動眼看、動口說、動手做、動腦想。二是作業要針對大綱、教材和學生的實際, 考慮學段、教材的連貫性和層次性。比如,低年級的預習作業側重識讀,中高年級就要在生字書寫、語匯積累等方面有更高要求。若以上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解決,作業就不再是負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作業便成了“學”的需要和樂趣。教學實踐中,筆者通常把語文作業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課前預習、課上探究、課后鞏固,現筆者從三個方面談談作業引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和運用。
一、作業引領有效預習
預習作為一種有效的新課學習方法,其作用早就得到了普遍認可。但是,它常常淪為一種形式,學生不預習和不想預習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學生不知道怎么預習,二是預習了教師還從頭教,預習成果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學生便失去了預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預習作業,引領有效預習,及時檢查預習成果,這既體現了對學生辛勤付出的尊重,也有利于教師精準把握學情。
1.引領預習,應從最基礎的拼音、字詞著手
低年級正是培養正確寫字習慣的關鍵期,生字的書寫必須在課堂上教師板書親授,所以拼音、生字和課文的識讀是預習的主要內容。在一年級語文上冊前鼻韻母“an en in un +n”的教學中,為了達到使學生識讀和復習的目的,我們可以這樣設計預習作業:和爸爸媽媽一起識讀“an en in un +n”。讀一讀這五個前鼻韻母分別是由哪兩個字母組合在一起的。作業很簡單,學生很容易就能完成,教師再適時給予鼓勵表揚,既增強了學生預習的信心和欲望,同時也為前鼻韻母的四聲發音和音節識讀打好了基礎。
中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自學能力,書寫能力也有了基礎,因此預習作業要重視生字詞的“讀、寫、用”。“讀”就是讀準生字、易讀錯字、形似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寫”就是能正確聽寫一些生字和含有生字的詞語,“用”就是字詞聽寫后能為生字組詞。如在三年級下冊《肥皂泡》的檢查預習時,學生先聽寫了“皂、廊、剩、碗”等生字,然后又獨立為生字組詞、了解了詞語的意思。兩個學生在黑板上寫,其他學生在作業本上寫。我指導完在黑板上寫生字和組詞的學生后,再讓他們同桌之間互相評改,找出錯別字和不恰當的詞組,改錯并分析寫錯的原因,進而總結識字方法。
2.引領預習,還應關注課文的閱讀感知
低年級學生的閱讀預習,我主要布置他們借助拼音試讀課文,觀察課文插圖。中高年級的學生我一般要求他們抓住關鍵詞語閱讀,然后借助關鍵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兩個學段的作業要求雖有不同,但都是從教材學段的連貫性和層次性出發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下面是兩個學段的預習作業,針對一年級上冊《四季》布置的作業:(1)和爸爸媽媽或者哥哥姐姐一起學著小動物的樣子讀讀課文。(2)獨立觀察課文插圖,在課文中找出插圖動物和植物的名字。針對三年級下冊《趙州橋》布置的作業:(1)理解詞語意思并聽寫:世界聞名、設計、雄偉、堅固、美觀、智慧、才干。(2)用聽寫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作業引領合作探究
在語文課堂教學的“精讀賞析、合作探究”環節中,學生精讀課文、探究新知,如果有恰當的課堂練習作為引領,探究過程就會有序進行,不走彎路,學習效率自然事半功倍。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需緊扣教學目標,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運用和積累,還要注重情感的熏陶,進而讓學生在完成練習時學習閱讀思考的方法。具體的操作分為四步:教師出示課堂練習→學生精讀課文并完成練習→學生合作交流學習成果→教師給予評價指導。整個學習過程教師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通過師生的互動,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摘”到學習的果實,教師利用課堂作業引領協助學生可以“摘”到更大的果實。成功的課堂就是要每個參與者都有成功的體驗和幸福感。下面,我把一個教學案例分享給大家:根據課堂練習誦讀《溪邊》,然后完成練習。
詩中描寫了哪幾種景物?
摘抄出詩中的擬人句,把什么當作人來寫?從哪個詞可以看出?
摘抄詩中的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寫出了什么特點?
結合上下文理解“撲騰一聲”和“人影碎了”。
這是一幅什么樣的水墨畫,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
談談誦讀的感受。
這幾道練習題看起來似乎沒什么新意,但里面卻蘊藏著我的精心安排:(1)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進行閱讀思考。(2)問題突出關鍵詞語,啟發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同時發揮自己的想象。(3)問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想象、合作探究統一起來,綜合到作業本上。課堂練習的引領讓課堂教學瞄準目標,有的放矢。無論是學生的個性發展,還是將要面對的應試測評,都得到了很好兼顧。
三、作業引領鞏固提升
有效學習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對獲取的知識、技能要不斷確認和提升,以求達到實踐運用的目的。孔子主張的“溫故而知新”也強調了學習過程中鞏固和提升的意義。在課堂教學的收尾階段,教師要深入研究,準確把握教材內容和學情,對作業進行精細化、層次化的設計,引領學生做好課堂學習的最后沖刺。這個階段,我通常把課后作業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另一部分提升能力,遷移實踐。下面,我就從這兩個方面談談我的做法。
1.以練習題的方式鞏固課堂學習成果
以《溪邊》為例,設計作業:看拼音寫詞語“chu! li^、sh$ zhu`ng、r2n l_、
p$ teng”。找出詩中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分別仿寫句子。寫三個與“撲騰一聲”結構一樣的詞,并用其中的一個造句。
這首詩寫出了娃娃釣魚時什么樣的心情?從哪句詩可以看出?
這四道題一是課文生字詞的積累鞏固,二是課文修辭手法的學習運用,三是詞語的理解運用,最后是內容和中心的把握。作業效果直觀地反映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情況和學習態度,為教師下一步組織教學提供了參考,所以這類作業要求人人參與,寫在作業本上,教師統一進行批閱。
2.以實踐活動的形式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課后實踐作業形式多樣,大體有以下幾種:(1)收集資料。(2)根據學習內容繪畫,制作卡片。(3)讀相關書籍。(4)做小實驗。(5)學唱歌曲。(6)續編課本故事,講給家長聽。(7)課后練筆。活動形式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這類作業有一定難度,為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將它作為選做題,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孩子讓家長協助完成,但不做硬性要求。作業的檢查要以發現閃光點為主,多表揚,多鼓勵,優秀的作業會在班級“雛鷹爭章”學習園地和班級網絡學習平臺中集中進行展示,以供學生更好地學習和交流。
總之,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教育者要具備扎實的學識、靈活的方法、踏實的作風和不懈探索實踐的精神才能做好這項工作。
作者單位 山東省單縣龍王廟鎮萬樓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