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主陣地。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2021年榆林市教育工作大會精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深入推進“課堂革命”,打造“三個課堂”,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新生態。榆林高新第一小學,著力夯實第一課堂,延伸第二課堂,探索第三課堂,架起課堂、課后、校外一體化育人橋梁,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之花盡情綻放。

一、第一課堂:生命成長的基石

秉承“關注生命成長,奠基幸福人生”的辦學理念,學校始終將向“第一課堂”要質量放在首位。通過打造卓越的教師團隊,鑄就優質教育品牌,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基。

1.加強課堂教學改革。2020年春季起,學校堅持實施新教育實驗項目和語文主題學習、英語雙線教學實驗項目,推進各年級智慧課堂實驗,推廣“121”課堂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每年舉行一次“構筑理想課堂”暨青年教師“優質課”評選活動、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大賽,引領全校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提升業務素質。

2.推進媒體融合應用。每學年學校都舉行“新媒體新技術”大賽,推選優秀教師參加市級比賽。2020年秋季,學校選拔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張婷等三位學科骨干教師,指導全體教師完成了“2.0”培訓任務,幫助提高師生信息化素養,促進“互聯網+教育”融合應用。李娜、劉錦甜、翟彥妮三位老師在市級比賽中均取得一等獎的好成績,學校榮獲優秀指導獎;畢馨元、張婷、翟彥妮三位老師在榆林市微課與信息化創新大賽中榮獲等次獎;劉再蓮老師指導的微電影《不想說再見》在榆林市微電影創作展映活動中榮獲等次獎;張巖等35位教師參加了陜西省第二屆中小學教學成果評選活動。

優秀的師資隊伍,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石。連續幾年,學校在市質量檢測中成績名列前茅;在市運動會中喜獲佳績;在陜西省乃至全國書畫大賽中成績優異。即便是升入中學,也喜報頻傳。

二、第二課堂 :生命綻放的樂園

為了響應黨中央號召,全面做好“雙減”工作,加快推進市委、市政府“民生十件實事”落地。積極回應廣大家長的現實需求,切實解決家長不能及時接孩子離校的實際困難,提升學生及家庭的幸福指數。根據《關于切實加強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實通知》(榆政發改【2021】51號)和《關于中小學課后服務收費事項的通知》(榆政發改【2021】66號)等文件精神,榆林高新第一小學從2021年秋季起,嚴格落實“5+2”模式,全面開展課后服務。

1.延時托管全員參與。本著自愿性、公益性、靈活性、規范性的原則,學校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形式開展延時托管。一二年級主要進行閱讀、寫字、勞動等服務,三至六年級主要完成家庭書面作業。

2.集體活動豐富多彩。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十分重視集體活動(社團),力爭最大限度地優化學校教學資源,增加學生學習的選擇性。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把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跨學科融合,探索適合于學校特色和學生發展需求的特色課程。以“面向全體、彰顯個性、培養興趣、創意科技”為宗旨,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為學生精心打造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目前,校內已經儲備了有陜北名歌、戲曲、吟誦、葫蘆絲、主持、講解、武術、鼓號、腰鼓、舞蹈、科學實驗、機器人、圍棋、版畫、油畫、國畫、創意水彩畫、電子繪畫、書法、足球、啦啦操等40多個社團(校本課程),而個性化發展、人文關懷是這些課程開設的基點。因此學生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進行選擇。豐富的課程內容給學生們提供了“逛超市”般的課程選擇機制,讓學生體會到樂趣的同時,在全面發展的路上健康地前進。為不同發展方向、不同發展層次、不同發展需求和不同個性特長的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和舞臺,校本課程已經成為榆林高新第一小學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社團多姿多彩,彰顯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成果。不僅營造了濃厚的校園藝術氛圍,而且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孩子們在活動中鍛煉能力,發展特長,收獲了成功感和幸福感,同時也推進了學校校本課程建設,使學校真正成了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樂園。

三、第三課堂 :生命拔節的階梯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學即生活,社會即學校?!庇芰指咝碌谝恍W立足學校特點,明確以“實、活、豐”為實施切入點,利用“第三課堂”打破時空界限,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與自然,通過各種活動體察民情、社情、國情,體悟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讓知識更加鮮活生動,讓實踐印證知識原理,讓學習實現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有機融合。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了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教育,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學校每學年組織二年級學生去榆林市科技館參加“講雅言,踐雅行,做雅人”社會實踐活動,五年級學生參加榆林市教育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參加實踐活動,培養了孩子們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同時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養。實現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效的銜接,書本知識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鍛造意志品質,使學生能本真直觀地體驗生活,理解生活,學會生活。

此外,各班主任自發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有意義活動。4月份,二年級二班走進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學唱紅色歌曲,了解毛主席轉戰陜北的歷史,重溫紅色記憶,傳承轉戰精神。全體五年級同學走進綜合實踐基地學習生活,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4月份,一年級二班、二年級二班等20個班級走進福利院、農村希望小學等場所,看望鰥寡老人,義務植樹……通過活動,讓孩子們存善心,做公益,樂于幫助別人。6月份,五年級三班,二年級五班等26個班級分別走進藝術館,民歌博物館等場所,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自己藝術素養。

同時,學校根據每月一事(節儉、守規、環保、公益、勤勞、審美、健身)主題,結合重大節日,積極開展校外實踐活動。

2021年3月,二年級三班等6個班級參加了“保護母親河”植樹活動,為家鄉生態貢獻力量;五年級4個班級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自立自理能力;4月,一年級二班等21個班級開展了“公益”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幫助他人;5月,二年級四班等15個班級開展了“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明白勤勞的可貴之處,提高勞動能力;六年級一班等13個班級開展“講雅言 踐雅行 做雅人”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五年級三班等5個班級開展了“紅色基因代代傳”實踐活動,讓隊員們對革命有了新的理解,對榆林這篇土地增加了新的熱愛,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

三個課堂,有效整合了教育資源,培養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熏陶了學生的藝術審美,提高了勞動技能,使學生的興趣愛好,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榆林高新第一小學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三個課堂”為抓手,五育并舉,協同發力,讓每一朵生命之花綻放光彩。

責任編輯: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