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課堂”潤澤多彩人生
——楊凌高新小學踐行三個課堂一直在路上
作者:張曉俠
發布時間:2021-09-16 09:22:34 來源:楊凌高新小學
《打造“三個課堂”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文指出:“第一課堂”是指嚴格執行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的教育教學“主陣地”,即在教室上課;“第二課堂”仍是指校內學習場所,是除“第一課堂”之外的所有校內資源;“第三課堂”是指走出校門以外的社會實踐學習鍛煉場所,“三個課堂”在落實立德樹人過程中共同構建了“大課堂”概念。
楊凌高新小學建校21年,現有40個教學班, 2222名學生,104名教師,高級教師5人,研究生學歷6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先進工作者1人,省級優秀教師和師德標兵3人,省級學科帶頭人2人,省級教學能手19人,涵蓋語、數、英、體、音、美、科學、少先隊8個不同學科。雄厚的師資隊伍,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為實現學校內涵發展,構建新的教育生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提供可能。高新小學逐漸形成了以智慧課堂為主陣地,校本特色課程為拓展,三級家委會活動為依托的“三個課堂”建設,為辦學生快樂、教師幸福、人民滿意的品牌學校而努力奮斗!
一、第一課堂,智慧教育筑牢生命底色
1.聚焦“智慧課堂”探索未來教育
2015年以來,學校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升級校園基礎網絡設施,并引進了“智慧教育”醍摩豆軟件系統,40個班全部安裝了觸摸式多媒體一體機,智慧教育系統全校覆蓋,完成了智慧教育平臺建設。
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智慧課堂運用HITEACH互動教學軟件,連接老師手機的HITA智慧助教,為教學帶來互動的便利。通過學生手中的IRS反饋器,及時收集客觀數據資料,使教師能關注每位孩子的學習進度及狀況,即時調整課堂教學策略。HIBAORD智慧大屏、IPAD 等信息化設備輔助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高效互動的TBL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將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美術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美術工具及素材進行創作;創作完畢后組內交流,通過HITA、IPAD上傳各組代表作品,教師啟動HITEACH的觀摩模式,學生用IRS反饋器投票選出人氣作品。實現了師生點評、生生互評、組組選評、年級共評多元互動的熱鬧局面。
數學課上,教師通過IRS前測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課堂中用數據決策,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快速通過,當數據呈現已掌握知識和未掌握知識的學生相對集中時,教師及時改變教學策略,將這樣的問題交給小組討論,實現學習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教別人,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并進行二次作答,借助數據系統再次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分組挑人的方式,讓同伴互助學會知識的學生進行口述,將思維過程可視化,這樣的課堂,使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關注知識,更關注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創造能力。
英語課,通過 “英語聽辨反饋模式”創設有趣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聽辨反饋,培養英語會話和思維能力,使教學目標在在高效互動中達成。
數據決策,實現精準教學。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合作者,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更貼近學生,實行差異化“一對一”精準教學,這不正實現了”課堂革命”嗎?
2.“智慧教研”破解智慧教育密碼
為了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先后建成了錄播教室、評課議課廳。錄播評課系統能與全球20多個Hiteach聯盟校實現了遠程教學和遠程互動。隨時可與臺灣、成都、杭州等聯盟校同上一節課、實現遠程互動教學,甚至可與全球其他國家聯盟校分享名校教育資源和名師資源。我校還是陜西省扶智平臺幫扶學校,通過錄播教室,與漢中和商洛被幫扶的兩所學校同上一節課,為被幫扶學校師生提供優質資源,實現優質資源互通和共享,構建“互聯網+名校+名師”互動模式。
11個教研組組內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集體備課、共同聽課、或針對某一主題,結合Hiteach系統的教學歷程反思、學習歷程應用、專業自主學習、診斷報告、團隊社群分享等形式共同議課,促進資源共享和共同專業成長。各教研組依托Hiteach系統,結合特色校本課程開展教研,形成集體智慧,并將教研成果生成校本課綱,在完成學校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為新教師提供學習的資源,促進新教師的快速成長,目前校本課程已成為我校教師培養的重要途徑。
3.“智慧評價”助力學生多元發展
“七色光評價系統”是我校自主研發,以學校信息化為基礎,基于PC和服務器平臺建設,具有信息采集、數據分析和評價等功能。由校園陽光銀行、七色光超市兩個核心智慧模塊組成,該系統研發設計從全面培養學生的素養出發,是一種“寓教于樂”的獎勵式、體驗式教育模式的嘗試。
學生通過包括行為習慣、思想品德、課堂優秀表現、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活動等方式來賺取德、智、體、美、勞等各種類型的陽光幣。陽光幣是在陽光銀行流通的一種虛擬貨幣,我們的陽光幣的設計理念源于我們的家鄉——農科城,學生是剛出土的幼苗,在陽光和雨露的哺育下茁壯成長。在陽光幣的造型設計上,同樣采用了農科城的元素,陽光幣共有七種顏色,正如陽光折射的七色光芒。紅、橙、黃、綠、青、藍、紫,分別代表美德、體育、勞動、環保、創新、博學、藝術七種類型的評價。
這7種陽光幣分布在學校課堂內外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的“積蓄”,在陽光銀行儲存。根據需要帶著自己的陽光卡到七色光超市進行消費,選購自己喜歡學習用品、學校的文創產品等,以此激勵孩子。孩子儲存陽光幣的過程,其實就是評價系統數據采集的過程,通過采集和上傳學生成長經歷中獲得獎勵的過程性數據,逐漸形成大數據,家長、教師隨時可以查看孩子各方面的表現情況,學期末生成每一個學生的個人成長報告單,老師和家長可以直觀了解孩子的表現,及時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供更專業的指導。
二、第二課堂,美美與共彰顯個性風采
1. 校本特色課程為學生搭建個性發展舞臺
“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每一名學生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我校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學生老師全員參與,人人有社團,學校周五下午,60門校本特色課程百花齊放,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每學年9月份開學,學生通過網絡選課,選課場面堪比“雙十一”,瞬間秒光。每周五整整一個下午全校實行走班制,學生打破班級年級界限,在中國畫室、五谷畫社團、陶藝社團、朝陽書法社感受美術帶來的文靜儒雅氣質;在花兒舞蹈隊、健美操隊、夢想合唱團、民樂社團、管弦樂社團感受舞蹈音樂的魅力;在校田徑隊、校足球隊、籃球隊、乒乓球隊、武術隊、輪滑體驗體育帶來的酣暢淋漓運動的快感;去機器人、3D打印、創意立體美工、木工、探索者科學社團探究科技奧秘;在博弈社進行棋王爭鋒……社團活動為隊員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深受隊員們的喜愛。我們還外聘了課外輔導員,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大學生,有家長志愿者,老師們在輔導的過程中也收獲了職業幸福。
特色課程五谷畫在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上,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嘉賓的駐足欣賞,用五谷畫的魅力向全中國推薦楊凌,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一等獎;機器人社團獲陜西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一等獎;夢想合唱團獲示范區合唱比賽一等獎……
2.課后服務,“玩”“學”“讀”落實雙減為成長奠基。
我校從9月1日起,全面實施“5+2”課后服務模式,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學校近2200學生參加課后服務。課后服務從下午4:25——6:25分,共分為三節課。第一節為“文體活動”,主要讓學生“玩好”。操場上有20個班級在體育老師的集體組織下,在班主任跟班老師協助下,參加體育鍛煉,玩體育游戲,進行花式跑操。教室里有20個班,班主任和跟班老師帶孩子們唱歌、跳舞、折紙、下棋、辯論、才藝秀,還有發揮家長優勢資源,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快樂寫在每個孩子的臉上,幸福洋溢在老師們的心里。第二節課為作業輔導,主要讓學生們“學好”。全校安安靜靜上自習,教師個別輔導,學生完成作業,當天的作業不帶出校門,“雙減”政策落地生根。第三節課為閱讀課,主要引導孩子們“讀好書”。高年級學生靜靜地捧起書籍,浸潤書香,低年級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讀繪本,猜故事。閱讀是最美的姿態,師生共度是最美好的時光。
三、第三課堂,實踐體驗拓寬育人渠道。
1.“我是后稷傳人”德育品牌實踐活動
學校緊緊依托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農科教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富有特色的德育途徑,通過六個一活動:
“看一看”:參觀教稼園、人工降雨大廳、農業科技博覽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等農業科技實踐基地;“訪一訪”:開展“紅領巾尋訪——感動你的家鄉人”活動,尋訪楊凌著名農業科學家院士;“聽一聽”:聘請農業專家、教授、家長來學校開展科普講座活動; “認一認”: 編寫6本“植物辨識”校本教材,舉辦植物辨識大賽,孩子們認識了不同植物不同生長形態及特征;“做一做”:自己親手種植、采摘、收獲,用五谷雜糧做成五谷畫;“講一講”:開展“博覽園小小講解員”活動,義務宣傳農業科普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楊凌,讓農科城這顆綠色的種子植根在每個人的心中。
隨著我校以農業科技實踐活動為特色的德育活動廣泛開展,孩子們獲得真實體驗的同時,也獲得了多種實踐技能,懂得了如何采訪、調查,如何與他人團結協作,共同學習,攜手成長。隊員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油然而生。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德育活動必須要結合本地特色、要有學生的主動實踐,校外課堂的建設無疑助推了工作的開展。走出校園,課堂以外的知識其實更豐富、更精彩!
2.三級家委會,協同育人成為教育新常態
我校班級、年級、校級家委會,每學年第一學期都會換屆選舉,家委會架起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橋梁。親子游戲,體育比賽,秋游,踏青,參觀,植樹等研學活動在40個班遍地開花,異彩紛呈。
一5班一名學生的家長是牙醫,他專門為孩子們檢查齲齒,講解愛牙護牙知識;二3班一名學生家長是消防員,他組織他們中隊消防官兵,專門為孩子們講解消防器械,進行消防演練;六6班一名學生家長自己開水廠,邀請孩子們參觀純凈水生產車間;六5班一名學生的家長在交警隊工作,帶孩子們和家長志愿者走上街頭,宣傳交通安全知識,體驗執勤;有當大校體育老師的家長,設計了親子游戲,組織孩子們到西農大校園操場參加;家長委會組織孩子們去烈士陵園祭奠,去福利院做義工,到田間地頭采摘……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孩子們在活動中鍛煉自己,也促進了親子關系,增加了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孩子們之間的溝通,促進了良好班風的形成。家長班積極陽光了,孩子班一定會樂觀向上。
三級家委會,讓社會上的資源最大程度的服務于學生。實現了學校、家庭、社會合作共育的目的,我們會繼續在這條路上探索,走得更遠。
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構建一個全鏈條的保障體系。打造“三個課堂”,實施課堂革命,提升學校內涵發展,我們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