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立場下的“微言微語”
——小學文言文微型課教學策略及設(shè)計實例
作者:鄒敏娟
發(fā)布時間:2021-09-15 15:24: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文言文是在先秦漢語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并逐步完善的古代漢語書面語,具有文字精煉、節(jié)奏鮮明、表意明晰、內(nèi)涵雋永的特點,它記錄了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社會風貌、山川河流、人物故事、歷史風云、哲思睿語等,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學習古人智慧、欣賞先賢風采、領(lǐng)略漢語之美的主要途徑之一。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第七條中明確指出:小學生要“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文言文課文,三年級每學期一篇,四至六年級每學期兩篇。隨著數(shù)量的遞增,文言文的篇幅也隨年段的上升逐漸增加。
在內(nèi)容的編排上,以學生比較熟悉的、簡短的敘事性文言文作為開端,逐漸到既有故事性又具有議論性的作品。如,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三年級下冊的《守株待兔》,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四年級安排了《精衛(wèi)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螢夜讀》《鐵杵成針》四篇文言文,而五六年級則出現(xiàn)了像《古人談讀書》《書戴嵩畫牛》《兩小兒辯日》等帶有思辨色彩的文章。這些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人文內(nèi)涵,采用什么教學策略實現(xiàn)小學各年段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是文言文微型課研究的方向。
一、小學段文言文的特點和教學原則
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尚在發(fā)展階段,小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言文大都取材于學生比較熟悉的人物或故事,偏重于故事性和趣味性,在體裁的選擇上以小故事、寓言、神話為主,適度增加簡短的說理性文章。這些文言文在語言上的共同特點就是句式簡單、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文中沒有難懂的字詞和晦澀的典故,因而適于朗讀,便于理解。
根據(jù)以上特點,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定位為:
1.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文言文因時代過于久遠,跟現(xiàn)代人的語言方式、語言習慣、用詞特點、語法結(jié)構(gòu)等有非常大的區(qū)別,這就使得現(xiàn)代人在閱讀文言文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理解障礙,而語言的阻隔勢必會削弱閱讀熱情,消減閱讀興趣,從而導致對文言文“望而生畏”,繼而“敬而遠之”。倘若如此,也就阻斷了從古代流淌而來的“涓涓細流”,甚至“滔滔洪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來說,顯然是巨大的損失。
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尚處于初始階段,面對相對難理解的文言文,教師更應著力愛護他們的閱讀興趣,激發(fā)他們的閱讀熱情。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喪失對文言文的閱讀欲望,主動閱讀和求索,拾級而上,不斷攀登學習的高峰。
2.初步培養(yǎng)理解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我們通常認為,文言文教學是以“言”(古代語言)和“文”(古代文學)的教學為基本內(nèi)容展開的教學過程。二者之中,“言”屬于基礎(chǔ)性的教學內(nèi)容,對于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這方面的學習至關(guān)重要。
其實,對于“言”的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chǔ)上,去理解句子的意思,進而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因文言文詞法繁多(如通假字、假借字、虛詞等)、句式復雜(如倒裝句、省略句等),學生并不能一下子掌握全部知識,所以在學習時應設(shè)置不同的學段目標,循序漸進。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旨在“初步培養(yǎng)理解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是符合的。
3.汲取文言文中蘊含的思想智慧,感受文言之美
小學課本中的很多文言文,都是古人言行的記錄、智慧的結(jié)晶,其中不乏浪漫的想象和豐沛的思想,而我們理解這些文章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想法,領(lǐng)略古人的風采,受到古代文化的熏染和先賢思想的浸潤。如,統(tǒng)編版四年級《王戎不取道旁李》和五年級《楊氏之子》這兩篇文言文都選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成書于魏晉時期,當時的社會崇尚智慧,追求自由,個性開放,人們喜愛思辨。此書記錄了魏晉士人的風流軼事、奇聞趣談,其中不乏智慧的光芒。學生在學習這兩篇文章時,除了理解文意,也可以走進魏晉士人的生活,感受他們語言的機鋒中所隱藏的智慧,體會他們睿智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領(lǐng)略到文言之美。
二、小學段文言文微型課的學習目標和設(shè)計策略
關(guān)于小學段文言文的學習目標,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在一次學術(shù)會議上說道:“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xiàn)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這就為我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而微型課由于比正常的課教學時間短、課堂容量小,也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有所取舍,刪繁就簡,對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倒裝句等語法知識一概忽略,只把學生的朗讀理解、感受體會作為教學目標即可。
綜上所述,我認為小學階段文言文微型課的教學目標應定義為:指導學生讀準確,讀通順,讀出味道;運用一定的方法理解課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語言形式,激發(fā)學習興趣。針對上述目標,在微型課的教學設(shè)計上就要側(cè)重于朗讀指導,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正確斷句,在此基礎(chǔ)上讀出節(jié)奏、重音、語氣,讀出文言文的味道。為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展開朗讀,如范讀、指名讀、對讀、分角色讀、小組輪讀、齊讀等,還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搖頭晃腦地自由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對課文的理解就會自然生發(fā),教師再因勢利導,給予點撥,引導學生通過查工具書、借助注釋、結(jié)合插圖,或是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疏通文意。通過有滋有味、情趣盎然的朗讀,學生還可以進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魅力,增強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積累和內(nèi)化,把精妙的語言牢記于心,從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如,學完《書戴嵩畫牛》,可以讓學生給戴嵩寫一封信,表達自己對畫中問題的看法;學完《古人談讀書》,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朋友在讀書方面存在的問題,制作一個寫有讀書方法的書簽送給他;學了《楊氏之子》,學生可以扮演柳姓客人、梅姓客人,和“楊氏之子”進行有趣的對話……
總之,文言文微型課的設(shè)計應目標明確,取舍得當,突出重點,環(huán)節(jié)緊湊,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生發(fā)和延伸。
三、《囊螢夜讀》微型課設(shè)計示例
(一)從課題上著手
1.導入
師:同學們讀過《三字經(jīng)》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你知道講的是誰的故事嗎?
生:囊螢是車胤的故事;映雪是孫康的故事。
師:同學們可真是博聞強識啊!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晉書·車胤傳》中的一個小故事——《囊螢夜讀》。
2.板書課題中的“囊”,并指導寫法
師:上面一根橫木,中間是口,下面裝著很多東西。請同學們猜一猜“囊”是什么?
生:袋子。
師: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知道它的意思?請同學們結(jié)合插圖、參照注釋來想一想。
3.板書“螢”
師: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理解字詞也是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大家看這個字,上面是草頭,下面是蟲。《禮記》中說“腐草為螢”,就是說古人認為草腐爛后會變成螢火蟲。把囊和螢這兩個字放在一起,意思就是——
生:用袋子把螢火蟲裝起來。
師:裝起來做什么呢? 大家一起來讀課題。讀完之后,有什么疑問呢?
生:誰把螢火蟲裝起來讀書?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方法讀書?這樣讀書的結(jié)果怎么樣……
(二)在語言中想象
1.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
師:還記得剛才的問題嗎?哪句話寫了他“囊螢”的原因?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貧”可以組什么詞?
2.讓學生觀察圖片
師:在囊螢發(fā)出的微弱光線中,車胤是怎樣讀書的呢?請同學們觀察課本中的插圖,注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
3.想象說話
拂曉,一聲雞啼劃過寂靜的天空,車胤早已經(jīng)_____;
中午,門外的街市上人聲鼎沸,車喧馬嘶,車胤還在_____;
晚上,人們早已經(jīng)進入了甜蜜的夢鄉(xiāng),車胤依然_____;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很多天過去了。車胤就這樣日日夜夜地讀書,從不間斷,文中哪個詞可以形容這種情形?
4.進行概括
總結(jié):他這種勤奮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恭勤不倦”。
(三)在課堂外拓展
師: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除了車胤,還有誰?
生:孫康。
師:你了解這個故事嗎?能否仿照課文,用文言文介紹一下這個故事?
生:康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冬月則出戶借雪光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師:在我國,還流傳著很多古人讀書的故事,如鑿壁偷光、懸梁刺股、手不釋卷、韋編三絕等,請同學們課后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這些動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恭勤不倦”。
作者單位 陜師大金泰絲路花城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