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關系一個民族廣泛而深刻的信仰。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繪畫,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氣質,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宣紙作為國畫概念的核心材料,是中國畫的基礎,將其作為當代國畫教學語境下的文化符號進行重要闡釋,有助于文化概念的建設,從而構建屬于當代國畫教學的文化符號。

[關鍵詞] 當代國畫教學 宣紙 文化符號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代國畫教學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不忘根本,從國畫的基本材料出發,以了解傳統文化的基底本性為抓手,思考如何結合當下主流的國畫教學語境文化建設,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值、呈現中國力量。而宣紙這一傳統的特種手工藝紙張,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

宣紙的名來

據考古發掘證明,中國造紙術早在西漢就已出現。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紙是1957年出土于西安灞橋漢墓葬區的“灞橋紙”,以及1986年出土于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墓的“放馬灘紙”。這兩種紙均以麻為原料,但紙質較粗、色黃,造紙技術水平較低。直至東漢和帝時蔡倫為朝中尚方令,主持研制以楮皮造紙,完成以木本韌皮纖維造紙的技術突破,進一步開辟了造紙原料的新來源,推動了造紙術的發展。西漢及東漢初年造紙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破布、繩頭等麻類物,而自蔡倫始,用楮皮、魚網造紙。

隋唐時期造紙技術在原有水平上不斷改進,造紙區域不斷擴大,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等地,最著名的為安徽宣州所造的楮皮紙。宣州包括宣城、當涂、涇縣、廣德、南陵、太平、寧國、旌德,八縣皆能造紙,其中以涇縣所制作的宣紙尤佳。《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宣州進貢給朝廷的供品當中就有宣州的紙。“宣紙”作為單獨名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學者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江東地潤無塵,人多精藝,好事者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古時好搨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

關于宣紙最初是因何得名,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宣紙產于宣州,即今安徽涇縣地區,因地而得名。如安徽籍學者胡樸安在《宣紙說》中指出:“涇縣古屬宣州,產紙甲于全國,世謂之宣紙。”第二種說法認為宣紙取名于明“宣德”年號,“宣德紙”就是“涇縣紙”,兩種說法各有其道理。清末民國以來,宣州所轄涇縣等地所產的宣紙在書畫領域產生廣泛影響,宣紙的名稱逐漸發生變化,已經泛指各地所產的書畫用紙。

故宮博物院所藏唐朝韓滉的《五牛圖》是較為可靠的唐代紙本繪畫,表面平滑、砑光、加蠟,為桑皮紙,也許就是張彥遠所稱的“宣紙”,是現存較為可靠的早期紙本繪畫。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還探討了“生紙”和“熟紙”的問題。所謂“生紙”就是直接從紙槽抄出后經烘干而未加工的紙;“熟紙”則是用“砑光、拖漿、填粉、加蠟、施膠”等方法阻塞紙面纖維間的多余毛孔,使紙吃墨不暈染。由此可見,唐人已經開始全面使用宣紙作畫了。

宣紙的抄造

宣州涇縣的宣紙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主要原料,經石灰處理、日光漂白及打漿后用手工抄造而成,紙質潔白、細致、柔軟、經久不變,不易蛀蝕,便于長期存放。青檀皮的加工技藝繁復,先將青檀樹的枝條蒸煮后再浸泡,然后剝皮、曬干,加入石灰、純堿(或草堿)再蒸,去其雜質,洗滌后將其撕成細條,晾在朝陽之地,經過日曬雨淋會逐漸變白。涇縣當地人稱沙田稻草為“大白”,其特點是莖稈高,纖維性較強,不易腐爛,稻節為白色,制漿易漂白。沙田稻草傳統加工技藝包括選草、草胚加工、青草加工、燎草加工、燎草制漿等幾十道工序,是宣紙傳統制作技藝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制造宣紙還有三個重要因素:第一,“紙藥”,即用楊桃藤與黃蜀葵的根、莖或葉提取植物黏液。“紙藥”的作用是使槽內的紙漿均勻,以解決纖維的絮聚現象。第二,竹簾(紙簾),是撈紙的重要工具。竹簾的編制工藝直接影響宣紙的成品質量。第三,用水,造紙離不開水。根據《涇縣志》中記載:“甘坑所造紙為涇縣之最,蓋取甘水所制,瑩潔而耐久,遠近傳之。”涇縣烏溪(河)水是宣紙制造中得天獨厚的條件。

新抄造的宣紙俗稱“火紙”,紙質較硬,運筆澀而不滑。那是因為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加工后仍有少量膠質殘存,其“漿性未脫,紙性不熟”。只有經過多年存放,膠質分解后的宣紙才會變綿軟。新紙下筆后,墨色濃淡難以掌握,洇水擴散難控制,書畫的墨色灰暗。一般而言,應盡可能地把新宣紙儲存一段時間后再拿出來用,存夠時間的宣紙,兩面細小的纖維毛層密度微量增加,手感光滑,質地瓷實,運筆滑而不澀,墨色亮透瑩潤,吃墨且發墨,墨色黑亮鮮明。另外,存放過程也需注意,宣紙在制造過程中因用石灰發酵和攤曬,含有石灰質和細小的塵粒雜物,貯藏時應多翻動,這樣的宣紙才會更加細膩。真正的好宣紙是來之不易的,需天工、人力合二為一。

宣紙的體用

中國畫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千年不朽的宣紙亦可承擔這種人文風采。“選紙擇墨,運筆隨心”,古今文人對宣紙的運用有著深刻的理解與體會。

故宮博物院藏有西晉文學家陸機的章草《平復帖》墨跡,筆意古樸,是西晉武帝泰始初年陸機在南方倉促寫成的一封書信。此帖流傳有序,年代確切可考,又出于名家手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年份可查的珍貴紙本法書。《陸士龍文集》中記載陸云曾致陸機書云:“前集兄文為二十卷,適訖一十,當黃之。書不工,紙又惡,恨不精,謹啟。”陸機寫字書稿不曾用良紙,其弟陸云有憤恨之情,古人對紙的在意可見一斑。

澄心堂紙是南唐名紙。據宋人蔡襄在《文房四說》中載:“李主澄心堂(紙)為第一,其為出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復作精品,蜀箋不堪久,其余皆非佳物也。”南唐后主李煜曾贊該紙為“紙中之王”,特辟其祖父李昇待臣議事、設宴慶賀、批閱奏章的澄心堂來貯藏它,澄心堂紙因此名滿天下,該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為一時之甲”。澄心堂紙后從宮內散落民間,文人墨客都以能用此紙為幸事。南唐董源時為北苑副使,可以經常出入澄心堂,是善畫擁翠浮覽的江南景色的高手,傳其《廬山圖》即是用澄心堂紙。宋時書畫家如李公麟、蔡襄、蘇東坡等都用過澄心堂紙。

清代松年在《頤園論畫》中說:“紙性純熟細膩,水墨落紙,如雨入沙,一直到底,不縱橫浸滲也。”明清以來,水墨為上,因此用紙更為精到。當代畫家張仃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后開始探索焦墨山水,他收藏有一幅黃賓虹的焦墨手卷。賓虹在題跋中道:“古人稱楮先生(宣紙)功居第一,斯明舊紙之助余也,信然。”張仃先生說:“對國畫家來說,在好紙上畫畫是一種享受;對于焦墨畫家來說,更是不可言喻的過癮,焦墨不同于別的墨色,淡而清雅,含而不露,要有灰蒙的色調感覺。紙面光滑不行,太粗糙了也不行,只有好的宣紙才具有恰到好處的效果。”當代畫家吳冠中先生在《宣紙戀》中說:“宣紙誕生了,這滋潤、寬敞的處女地真誘人,誘惑畫家和書法家們將大量烏黑的濃墨潑上去,揮毫、奔馳,出神入化于濃淡沉浮的宇宙中!黑白之相搏,相咬;濃淡之相競,相滲;偶然性與必然性在棉質的差異中變幻……都是繪畫,都是宣紙這一特殊材料所引發的繪畫特色。”

毛筆和宣紙的交融給畫家、書法家帶來巨大的藝術愉悅,繪畫的精神品格完全融于薄薄的宣紙之中。書畫家在“以筆問紙”的體用中,在“筆墨紙心”的韻律中,感受到了體用不二、物我為一的快樂。

上世紀初,由于戰亂,宣紙生產一度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以后,宣紙生產才得以恢復,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里,宣紙生產加速發展。宣紙的生產企業也成為全國文房四寶行業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企業。因為宣紙制作要經過100多道工序,再加上原產地的山水、原料才能形成真正的宣紙,工藝復雜,所以宣紙生產企業一直在不斷探索批量生產的新工藝。我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招收專門學生、聘請造紙專家和生產藝人親自授課等方式培養宣紙技藝傳人,讓宣紙制作技藝代代相傳。2006年5月20日,宣紙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涇縣的邢春榮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當代國畫教學語境下宣紙作為文化符號的意義

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傳統繪畫,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中國畫是用毛筆、墨、宣紙進行的繪畫,是我們偉大民族的藝術代表。宣紙是國畫概念的核心材料,以其特殊的材料構成、工藝技術、特性發揮,在中國畫文化載體中擔當著重要的文化符號,是國畫家藝術生命的韻跡,是長久保存中國畫傳統風格的必要條件。

宣紙繁復的傳統制造技藝,依賴于那些深具匠心的生產者“不走捷徑”地專心造紙,以保證宣紙在千年不腐中走向“新生”。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的中國畫專業應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以非遺傳承基地為依托,編制詳細的教學綱要和教學類目,以中國畫材料為出發點,重視傳統文化符號的傳播,逐步完善中國畫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潘吉星.中國造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9.

[2](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66-1067.

[3](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胡樸安.樸學齋叢書:第二集[M].

[5](明)丘時庸.涇縣志[M].嘉靖刻本.王廷幹,纂.中國方志庫.

[6](晉)陸云.陸士龍文集[M].影印江南圖書館藏明正德覆宋刊本.

[7](明)張應文.清秘藏:卷上[M]∥歷代文玩器物譜錄.

[8](宋)佚名,錢熙祚.京口耆舊傳:卷一[M].影印本.上海:博古齋.

[9](清)松年.頤園論畫[M].關和璋,注評.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38.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